上海计划建设覆盖城乡30分钟体育生活圈

    体育是国际化大都市中最活跃的元素,是国际化城市活力的体现。记者从上海市“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总结推进会上了解到,静安、徐汇、普陀、杨浦、宝山、嘉定、松江7个区试点一年后初见成效。而“到2015年,上海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结构体系。”
创新理念为先,构建多样化圈层体系
    全新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核心是市民,目标是增强市民体育意识、整合方便参与的体育资源、营造自觉健身的环境,让体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如是说。
    2013年年初,上海17个区县推出徐汇等7个区为试点。近一年的实践,试点区创新理念为先,可谓动足了脑筋。
    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努力构建“大群体”格局。有的以设施为基,打造便捷化的活动平台。静安区因地制宜提出“向空中要场地,将运动送进楼宇”,打造“楼宇运动场”,努力扩大体育场地面积;杨浦、静安、松江等区的所有学校实现向社会开放,嘉定着力开展全民健身卡网点建设等。
    以民生为本,拓展人性化服务功能。普陀区率先推出“体育社工进社区”项目;松江区在村委会配备体育专职干部;嘉定区以“365百姓健身服务站”为载体,打造现代郊区的“社区体育生活家园”;静安区深入开展身边的品牌体育活动;徐汇区首创“幸福存折”;杨浦区则尝试“家庭健身教练”的试点。
设施整合增量,拓展百姓健身空间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推进设施硬件建设为重中之重。2013年,上海共建成72条百姓健身步道、27个百姓健身房、5个区级体质监测中心,以及8个百姓游泳池,已超额完成市府实事项目目标任务。
    围绕“为群众增加健身场所、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这一核心,推进公共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宝山区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百姓健身工程计划,制定了《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解决后续管理问题。开展“篮球架进社区”,让青少年人群可以在家门口打篮球;斥资753万元,对5个健身广场进行功能改造。
    整合资源盘活存量。试点区结合各自特点,在有限空间挖掘、整合资源,满足市民需求。杨浦区借助“百年高校”文化底蕴,打造了复旦大学体育馆、上海体院综合馆和上海理工大学体育活动中心的健身圈,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此外,静安的社区体育俱乐部联盟机制、徐汇的体育发展联盟机制对整合资源、扩大社会参与作了积极探索。
依托社会参与,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
    “建好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实现两个百年梦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管办分离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学生体魄的重要保障;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如何创新健身服务,如何让市民锻炼更便捷,是上海正在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014年,通过建设5分钟、10分钟、30分钟体育生活圈层体系,逐步提高市民健身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健身难的问题进一步缓解;通过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健全体育生活化组织体系,建立青少年训练功能区;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市民体质测试,切实增强市民身体素质,重点增强职工和青少年两大重点人群的体质。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表示,未来两年,上海将建成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呈环状分布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体系。让“体育生活化”成为人们共同的理念和自觉行动,成为千家万户普遍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

(平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