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激发社团组织活力参与体育公共服务

    2013年6月22日,第三届北京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在延庆县开幕。这项被誉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自行车骑游活动”,当天人数再创新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000余名自行车骑游爱好者参与其中。创办三届以来,骑游大会不仅对中国自行车运动有着深远意义,更在骑游圈里形成了品牌效应。而作为核心主办和承办单位之一,北京市体育总会和北京市自行车运动协会在比赛的创办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北京,像这样由体育组织来“核心支撑”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还有很多,北京门头沟国际山地纵走大会、北京国际体育舞蹈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数独大奖赛、卢沟桥醒狮越野跑……通过积极探索实体化建设,创建群众体育国际品牌赛事和大众广泛参与的健身活动,北京的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推动体育社团实体化建设

    “一群项目爱好者,建立一个机构,设立一个账户,利用业余时间,找点经费物资,做些比赛活动。”北京市体育总会秘书长于溯伟这样形容体育社团特别是非奥类体育社团原有的发展状况。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为了寻求突破,北京体育人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体育社团只有走实体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发挥在社会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推动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被列入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需要,也是《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目标任务之一,旨在进一步发挥体育社团的项目资源优势,推动体育社团建设全面发展,促进体育社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建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不断提高体育社团综合服务能力。
    2010至2011年,经申报、审核,北京市体育局批准、确定北京市桥牌、网球、棋类、台球、跆拳道等17个体育社团为两批体育社团实体化工作试点协会,并拨付每个协会30-50万元,共计750万元的实体化引导资金。在引导资金的帮扶下,试点协会相继组建经营实体、创建品牌赛事、建立培训基地,探索出多种社团实体化发展的道路。
    随后,北京市体育局又于2012年召开了推进北京市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研讨会,下发了《关于推进北京市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的意见》,为探索实体化发展模式再次明确了方向。
    作为先期的17个试点社团之一,北京市桥牌协会近年来的实体化发展有目共睹。作为老牌协会,桥牌协会是北京市最先拥有专职工作人员的体育社团之一。2008年在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体育总会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桥牌协会又设立了全天候、现代化、高科技的北京桥友桥牌活动中心,基本解决了开展群众性桥牌活动缺少大型场馆的关键问题。并根据群众需求,连续举办了一系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品牌赛事,受到了桥牌爱好者的欢迎。
    在北京市桥牌协会秘书长蒋璐看来,实体化发展不仅为体育社团提供了更多底气,也让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成为可能。目前,北京市桥牌协会已拥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专职的工作人员、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的产业实体,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
推进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建设

 

    在实体化外,加强体育社团组织建设是北京体育人的另一课题。据介绍,目前北京共有市级体育社团84个,区县体育总会16个,区县级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345个,区县健身团队6645个,涉及30余个健身项目,固定参与人员约30余万人。市、区两级体育社团每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400余项,100余万人次参与其中。
    虽然体育社团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问题也不是没有。于溯伟坦言,总体发展缓慢、数量不足,部分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尚未建立组织;距离社会化、规范化、规模化、实体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普遍缺少经费支持、工作指导、活动阵地和专职人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目前体育社团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些瓶颈和短板,必须要加快“枢纽型”社团组织体系建设。近年来,北京市体育局也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体育社团社会化进程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组织网络体系建设,希望构建以“市体育总会,区县体育总会、人群类体育社团,街道(乡镇)体协”为基础的“三级枢纽型体育社团组织网络体系”。
    而作为组织“龙头”,北京市体育总会在新形势下也率先行动起来,由原来只受理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项目,改变为以群众意向和项目普及程度为标准,辅导了空竹、数独等一大批健身组织成立协会,极大地带动了这些项目的普及与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市体育健身组织全覆盖工作格局的形成。以数独运动协会为例,成立仅一年多时间,就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基地,实行了段位考试,更举办了大大小小数十场的数独比赛和活动,特别是在去年10月成功承办了2013世界数独和谜题锦标赛,更是在北京市民众中掀起了一股数独热潮。
    在完善网络的同时,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体育总会还在着力优化健身团队的服务和管理。通过加强基层健身组织数据统计、对区县健身团队“归类管理”、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党建工作等方式,摸清了度数,理清了路数,极大地推动了基层健身团队的组织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在此基础上,为了应对协会建设经费短缺的瓶颈,北京市体育总会还积极发挥自身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向北京市财政、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申请了专项资金,并通过市场开发、企业赞助等多种途径谋求合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北京市财政对体育社团的项目活动经费支持达到260万,成为协会建设的基本保障。此外,在赛事活动的市场开发上,每年也能获得约100万元的赞助支持,这些都有效推动了体育社团活动和公益服务项目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于溯伟告诉记者,仅2013年,北京市中小体协、模型协会、汽摩协会、休闲体育协会和回春操协会的项目就获得了共计120万元的政府购买服务专项扶持资金,增强了协会的综合实力。
    同时,北京市体育总会还通过深入调研体育社团专职人员情况,向北京市委社工委、市社会办共计为5个协会申请购买了社会组织管理岗位资金,创造了5个专职岗位及25万元的资金支持。于溯伟表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北京体育社团的综合实力,也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社团的社会化和实体化。
    与此同时,体育社团对社会的公益服务也在升级。据了解,北京市水上救生、无线电、登山等多个协会都积极向政府购买公益服务项目,开展了多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利用宣传展板、知识讲堂、模拟救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不仅全面提升了志愿服务快速反应、应急救援和协同作战能力,也进一步引导了社会组织更加常态化、规模化地开展公益活动。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