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体育教师职责从源泉发展青少年体育

    为全面推进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北京市体育局、市教委于2009年至2013年共同实施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5年培训计划,培训设在首都体育学院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培训中心,共培训1066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基本达到了提高体育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和组织、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技能技巧的预期目的。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传统项目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北京市体育局、市教委继续推出并实施《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三年计划(2013-2015)》,并于近日在首都体育学院举办了2014年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培训班。

理清体育教师职责 明确教师培训方向

    要解决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所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贵在发展优势体育项目时的坚持,坚持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而是学校的体育教师,项目的存在要基于学校的’名师’团队,因为,体育老师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力量的源泉。”因此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体育师资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校体育老师的职责一方面是要完成全体学生的体育普及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体育教师要在学校传统特色项目上具备很好的业务能力,相当于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北京市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颜纳新告诉记者,因为体育传统校都要求有特色项目的代表队,所以体育老师就是教练,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角度上,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老师比普通学校体育老师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基于这样的职责要求,组织培训的各方面负责人均表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必须是既能上体育课还能带训练队的“双实型”人才,必须具备长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水平,在带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必须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和俱乐部的设施乃至社会体育设施,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更新设计理念 提升发展动力

    经过一周的培训,北京市育英学校体育老师王小达在自己的总结中这样写道:“这次培训,使我的观念得到了更新,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看了学员老师作业以及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以前的一些观念是多么需要更新。”
    “经过第一个5年培训计划之后,本次从2013年起的启动实施的新的培训计划,并不是对上一阶段的重复。”负责培训工作的首都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杨铁黎介绍说,本阶段的培训工作主要是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训练为中心进行转变,从抓好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两方面任务出发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力量。
    “由于设计理念上的转变,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和课程的设计上也发生了变化,此次培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实践课程,百分之三十多理论课也都紧紧围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设计。”杨铁黎说,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进入学校调查,老师调查,专家调查,归纳整理调查结论,最后形成了眼前的这套的培训方案。
    在本次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里,参加本次培训的187名来自北京市各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老师按照项目不同分为四个组别,虽然在资金、场馆等物力投入上比以前都有所增加,但是针对性更强,为了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本次培训特别选派了国内顶级的专家培训团队进行授课,让传统校体育老师有机会接触到平常难以接触的高水平教练。“通过本次培训,我希望学员们能够最起码具备不同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材能力,基本的单项的科学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的制定,专项体能和一般体能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的制定,心理调整的基本能力,还有营养、恢复、安全等综合性的能力。”杨铁黎说。

以全新面貌 促全面发展

    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本次北京市体育项目传统校师资培训班便以新面貌为2014年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定下了发展基调,据介绍,作为全运会新周期的起始之年,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将以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以法规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办好北京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为重点,加强对青少年三大球、业余体育训练和管理等重点工作的调查研究,努力破解体育设施“两个开放”、深化体教结合等发展难题,以全新的面貌实现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具体工作方面,2014年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将坚持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规章制度,集中各方面力量,加紧完善青少年体育相关政策制度;坚持改革创新,办好四年一届的北京市运动会是北京市青少年最高级别的综合性运动会——北京市第十四届全市运动会;坚持体教结合,整合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市运会引导作用,完善区县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加强对区县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指导;坚持机制创新,加快发展青少年“三大球”;坚持务实进取,扎实做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大力实施《北京市关于推进中小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体育设施“两个开放”,使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继续提升,并研究制定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周边学校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优先提供条件的指导意见,推动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向学校和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坚持整合规范,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坚持专业指导,大力培训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通过扎实、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满足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需要,为首都青少年体育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卓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