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员卢春玲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做群体记者这几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接触了不少,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北京市平谷区的一名土生土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卢春玲。为了推动当地农村体育的发展,她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基层,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双腿”,为农民朋友跑来了近百万元的体育活动经费,编成了80余条朗朗上口的健身知识顺口溜,并制作了上千件的体育活动道具。
    从1992年开始,卢春玲就开始负责平谷区的农民体育工作。面对薄弱的体育基础,资金成了她最头疼的问题。为此,卢春玲一跑就是当地的50多个单位。那时条件还比较落后,伴随她的只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有时她一天要骑几十里地,一个单位要来回跑上八九趟。一次就是因为筹资问题,卢春玲在骑车路上摔伤了腿,卧床休息了40多天都没好利索。
    为了农民体育,卢春玲可以说“不愿意放弃任何一次机会、任何一分钱”。这些年来,她最多的时候筹集到数万元,最少只有500元,但不管钱多钱少她都心存感激。如今,说起这些曾经提供过资助的人她都如数家珍,每一个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这份“讨钱”的劲头也被家人形容为“魔怔了”——“逮着机会就能跟人介绍农民体育,毫不认识也敢找上门去谈筹资……”但也正是这份“魔怔”,让平谷农民体育走上正轨,有了近百万活动经费。
    基层开展农民体育的人手少,卢春玲忙完了资金忙实施。常常数九寒天,她一个人骑个自行车带上大包小包就跑到田间地头,帮农民搞活动。她设计的趣味运动会是当地农民最喜欢的项目——掷沙包掷的是一个个“粽子”和“平谷大桃”;障碍跑给大家伙绑上了猪耳朵、猪尾巴……而这些“乡土味儿”十足的道具全都是卢春玲亲自设计制作的。为了让农民朋友始终保持“新鲜劲儿”,这些年仅道具卢春玲就设计了100余款,制作数量上千个。
    为了制作道具,针扎、线勒、划伤……一年四季卢春玲的手几乎就没有完好的时候,甚至因为加工道具而患上了手部风湿,指关节肿大,手指灵敏度受到严重影响。吃苦、受累,还搭上了自己的健康,很多人说她不值,但卢春玲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她说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忆深刻。卢春玲说:“农民朋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不容易,我想让他们身体都好好的,多增加点快乐。他们快乐了我也就快乐了。”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