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中小学搭建校外体育锻炼平台

    体育俱乐部,听起来高端洋气,往往让人联想到国际上知名的足球队、篮球队等专业联赛,在河北省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试水俱乐部,学生与喜欢的体育项目“亲密接触”,学校师资场地器材重新优化组合。

两年推行成效初见

    石家庄27中青少年健身俱乐部成立于两年前,目前,该校初、高年级的学生正在尝试这一全新运动样式。“体育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我校的俱乐部也是省级体育俱乐部。”该校副校长林保华介绍,起初是为了推进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才决定尝试“俱乐部”的形式,效果还不错。
    27中的体育俱乐部向全校学生开放,初中生、高中生都可以申请加入。“体育俱乐部其实是一个统称,由多个单项的俱乐部组成,比如篮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等。”林保华介绍说:“就是将喜欢同一项运动的学生聚在一起,借此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合作共享能力”。
    据介绍,在学校里对某一运动项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向体育老师报名,由体育老师登记、筛选,现在该校体育俱乐部已经有几百名成员。
    在俱乐部的宣传里,“兴趣”、“志同道合”等成了关键词。“加入篮球俱乐部,再也不用愁找不到队友了”“加入乒乓球俱乐部,周六日也可以练球”……几名学生悄声讨论:“不像体育课那样,非得按照老师的命令运动了。”看来,“俱乐部”模式在发挥主动性方面,确实能发挥作用。
    林保华表示,各俱乐部的大小主要看活动项目的场地和人数而定。比如,田径俱乐部有100多人参加,除了过年休息三五天,每天都有训练,外出比赛机会也多,还专门有4名老师负责;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俱乐部人都不少,足球、游泳等项目因为场地原因,没有开展。

角色转变促进自我锻炼

    采访中,田径俱乐部的小周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小学阶段就喜欢体育,但是没有练过,跟着俱乐部训练,一开始非常不习惯,觉得有点吃不消,但是练了一个多月之后,就喜欢上了这些运动。“我感觉还是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大家一起做同一项运动的时候。”
    “以往学生锻炼就像是一盘散沙。场地有限,想用的时候都想用,不用的时候都不用,不少学生运动时间撞车。”石家庄27中教育处主任郭建强告诉记者,“俱乐部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了,这样场地和学生的运动时间都可以由学校来分配,安排更合理。”
    体育老师纪春生认为,学生的体质锻炼只靠一个星期两三节体育课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搭建另一个锻炼的平台,体育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并且在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的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有很大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原先的“要我练”变为了“我要练”。

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主抓学校体育工作的林保华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对校园体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介绍,现在的各个中学普遍的状况都是学生多教师少,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建立俱乐部,弥补体育选项课以及师资力量不够的弊端,让学生更充分地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提供便利的条件。
    采用体育教师统一管理,学生自主运作的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对学生课外活动以及节假日的锻炼进行引导和管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爱好,掌握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也保障了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继续坚持锻炼,在实践中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观念,终生受益。
    据河北省体育局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心主任赵捷介绍,目前河北省青少年俱乐部有200多家,其中一部分挂靠在校园,以中学校园居多,对这些俱乐部,从国家到地方都持积极态度,尤其是小学阶段,希望更多的小学加入进来,因为小学生时间更为充裕,在培养兴趣和运动习惯方面也更具优势。

(裴海深  马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