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视角”共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什么?估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它可能是我们身边的公共体育场地,也可能是一次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又或者是运动专家开出的一份“运动处方”……今年“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也在参会的代表和委员之间寻找着一个确切的答案。

视角一:建场地

    如果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是百姓身边的健身活动场地,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有话要说的代表和委员可不在少数。“我自己经常陷入一种苦恼。”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非常关注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但是每当自己想去运动的时候,就苦于周边没有体育设施。“现在周边没有运动场地,有场地的周围绿化环境也不够好,这是个问题。”姜昆说。但同时也有人站出来,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就认为,“现在身边的体育设施比以前好,在小区里拍戏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小区里群众体育设施都有。”
    “我希望有更多的场馆可以免费或者更低价开放。”全国政协委员刘翔说,“现在场馆的数量挺多,希望能够更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刘翔看来,体育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每一个健身者的生活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可能让每个人每天都参与同样的体育运动,比如打羽毛球、游泳等,其实在一些公共体育场所锻炼身体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视角二:办活动

    为什么我们开始重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姚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我们调查,在2008年之后,我们认为中国民众对于体育的概念已经产生了一种变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这里面所要提供给民众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以前,体育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是激烈的体育比赛,或者精彩的电视节目,抑或是吸引观众参与的投票等等,而现在,我们更应该注意是否为民众提供了足够多的社会体育活动让大家参与。”姚明说。

视角三:送服务

    说到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自成立以来便是体育成果服务于民的一扇窗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国平认为,在公共体育服务当中,除了提供运动健身的方法以外,更应该使其系统化、规范化。
    “这个方面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我们和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李国平说,如何引导市民百姓进行合理规范的运动,达到防病治病,强健体魄的要求,至少在老百姓当中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和他自身的情况与生活习惯应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这些都应该是公共体育服务当中的一部分。他同时表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无论场地、活动,还是围绕科学全民健身而开展的一系列服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人为本”,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热爱生活的老百姓,在闲暇时间,到街头巷尾,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健康服务,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杨卓越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