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关注青少年体质并呼吁社会重视

    “我年轻当班主任的时候还带着学生们春游,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那时候学校条件差,学生们搬砖、拉土什么活都干,现在学校条件都好了,很少有这样的劳动。现在各个学校都担心学生的安全,学生们的外出实践活动少了,一些具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也不开展了。另一方面,学生们的作业负担也普遍加重了,大多数学生都关注着笔试科目,像体育、音乐这样的科目就比较少关注。现在学生整体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不如二十年前放得开。”——有着30余年教学经历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如是说。

体育启蒙教育源自家庭引导

    独生子女都是掌中宝,怕磕怕碰,唯有捧在手中才是最安全的。虽然整个社会的体育锻炼氛围有所减弱,但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也让不少孩子享受到了体育教育的快乐。
    “我比较爱运动,高中时很喜欢打排球,课间、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就围个圈互相传球玩。”从那时起,全国人大代表、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院长孙玉秋便培养了自己的体育爱好。现如今,排球、乒乓球、瑜伽都是她坚持参与的体育运动。她还是排球、乒乓球、花样滑冰比赛的忠实观众。谈起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孙玉秋说,“我非常支持他参加体育锻炼。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周三他回家时都是满头大汗,回来就马上洗澡,那是因为他刚踢完足球。虽然学习很紧张,但是体育锻炼也很重要,所以我还鼓励他多跑步。”

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成全”

    踢球踢进清华大学。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英语教师李杏玲分享了她的感受:“爱体育的人,一定是头脑比较灵活的。”李杏玲曾经教过的2005届的一个班,不仅自己组建了一支足球队,还“踢遍全校无敌手”。足球队的队长最后考上了中科大,副队长考上了清华,后来俩人还都在清华大学读了博士。说到这些,李杏玲特别骄傲——“因为我本人就很喜欢运动,所以我会鼓励学生们多参加体育锻炼。”
    李杏玲说,我们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时候的孩子都很健康,一说上体育课就非常高兴,可是现在的孩子不太一样了,有些都不爱动。为了鼓励学生们健身,有时候,李杏玲扛着旗子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跑步,“我跑一圈,学生跑两圈,一般我要求男生每天至少跑3圈,女生至少跑2圈。”李杏玲说,临近高三,学生们更要注意身体健康,每天早上做操、跑步都是为了保障学生们健身。有时候大考结束,李杏玲还会带着学生们去爬山,“爬山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鼓舞学生们的士气。”李杏玲说。

学校体育的发展亟待社会重视

    “我现在对于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认识,与过去当运动员和教练员时相比提高了。过去认为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只是为了发现好苗子,打造世界冠军。现在看来,其实不然。从对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出发,体育远远超出了竞技体育的范畴,体育对于人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体育能够教会孩子们团队合作、正确面对失败、尊重对手和规则、公平竞争等。现如今,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运动员出身,现已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网球中心副主任的李玲蔚发出了如此感慨。
    全国人大代表、前短道速滑名将杨扬一直为推进学校体育大声疾呼。多年的履职经历让她感触很深,“自从我当人大代表后就多次提出了有关青少年体育的议案,至少提过五六次了。我从学校体育、体育教师、体育活动时间的保障等各个层面提,但是进展很慢,我自己也在总结原因。经过多方面的沟通,我发现各方面都认可我的建议,但就是无法推动。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需要一个总体的协调,应把青少年体育上升到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这样下面在具体实施时能‘有章可循’。”
    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合力,这已是共识。让呼吁成为行动,还孩子宝贵童年,让这些年的孩子们也奔跑起来吧。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