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体校输送200余名田径人才揭秘“选材经”

    冬日的早晨,距离省会城市昆明大约200公里的云南曲靖市会泽县,迎来了难得的阳光。但由于地处两面环山的高原,这里依然寒风凛冽。会泽县体育场内,上百名身着白红色运动服的会泽县体校学生们,埋头在跑道上训练着。
    这是目前云南省还在坚持三集中训练的为数不多的几所县级体校之一,但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基层体校,为省级、国家级田径队输送了200多名优秀的后备人才,其中5人成为国际级运动健将,7人成为国家级运动健将,先后获得5项世界冠军、7项亚洲冠军和50项国家级冠军。李建波和蔡泽林两位从会泽县鲁纳乡走出来的小伙子,代表中国田径队参加了2012伦敦奥运会。一个县级体校出了那么多人才,实属罕见,因此也被人们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会泽现象”。
    记者日前专程走访了位于大山之间的会泽县体校,试图从中破解“会泽现象”的缘由。“要说有什么经验,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训练项目。”校长陈吉来告诉记者。过去,会泽体校也有过篮球、足球等训练项目,甚至几位骨干教师都是篮球专业出身。但是根据周围生源多数生长于贫困山区的特点,体校于2000年开始专注设立竞走和中长跑两个项目,学校经常派老师到省里学习,同时利用国家队、省队来会泽训练的机会提高教练执教水平。
    杜龙全,会泽体校中长跑教练,陈明付、邓海洋等人均受他启蒙,他道出了会泽体校成才率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选材。多年来,会泽体校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每隔几个月,就要到各乡镇探访,选招合适的田径苗子。“我们会专门去那些偏远山区,一方面通过基层老师了解情况,另一方面靠自己在路上发现苗子。”杜老师说。那些生活在山区贫困家庭、每天要走很多山路上学的孩子们,在杜老师们看来都是至宝。有一次,杜老师在路上相中了一个自己独行的小孩,硬是跟到孩子家里做工作。“我们下去一趟基本上都要深入到山区不太好走的地方,一开始坐车,车走不了的地方就借辆自行车,连自行车都骑不了的地方,就靠双腿走。”杜老师这样形容自己的选材之路。“有一次路上下起了大雨,我浑身被浇透,又累又饿,那个滋味真不好受。”杜老师笑道。
    选到了理想的苗子,杜老师们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说服家长。“很多山区农村家庭生活很贫困,孩子到学校来训练除了学校的补贴,自己家里还要出一部分伙食费,贫困的农村家庭拿不出这笔钱。”杜老师有一位学生现在已成为省队的主力队员,当年去他家做工作时,杜老师就发现孩子家里除了一个破破烂烂的木头柜子,几乎家徒四壁。这个队员刚开始就是因为家庭贫困没能招进来,后来不死心的杜老师又几次前往,终于把孩子招进队中。如今,这名队员已经在全国比赛拿了名次,甚至还经常把挣到的奖金寄回家,家长对杜老师感谢至极。
    为了成就孩子们的梦想也是几代体育人的梦想,学校教师、工作人员等体育工作者们也在默默奉献着,县里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提供着保障,校长陈吉来介绍说,会泽县财政每年拨款保证在校学生每月有150元的训练补贴,学校的水电费也由县里承担。不过,他也觉得困难不小,“我们资金有限,每位学生每天的伙食费仅为9元左右,对于训练量大又是在长身体的学生来说,营养远远不够。”为此,学校四处寻求社会帮助,每年自筹资金用于补贴学生伙食的费用就达20多万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尽量改善一点学生的训练、生活和学习条件,尽可能培养更多人才。”陈校长说。
    而在孩子们眼里,李建波、蔡泽林都是他们的偶像,也是他们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动力,尽管在体校的生活艰苦,但在这些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孩子们看来,这样的生活比起家乡务农要简单幸福得多。14岁的张航身高已达到1.76米,他说自己喜欢竞走,希望通过刻苦训练能像李建波、蔡泽林那样参加奥运会比赛。13岁的吴卓颖谈到自己的梦想时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要练出好成绩,为国家争光,也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

(许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