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健身“三件宝”:篮球 漫步 摆手舞

篮球场经常“打拥堂”   

    “好球!3分!”,“雄起、雄起!”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镇健身广场篮球赛上传出的阵阵喝彩声、加油声,在这座群山环抱的宁静边陲小镇上空回响。
    球场上,比赛的双方是由镇党委书记邱天旭率领的镇机关队对阵两河社区居民队,虽然现场的观众不算多,但双方队员却打得有板有眼,每当场上出现进球时,场边围观的群众总是一片欢呼。
    其实,诸如这样的篮球赛在阿蓬江并不鲜见。一直以来篮球在该镇所地处的武陵山区有很深的群众基础,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篮球就是最流行的运动。镇文体中心主任钟友江介绍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遇到“打烟战”(当年因跨区域收购烤烟,引发乡镇间矛盾)时,纠纷双方都是通过打一场球来解决。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2009年镇健身广场建起后,参与打球的人就更多了。“现在我们镇常年坚持活动的篮球队就有六支,每年镇里不仅要组织篮球联赛,还要经常组织队伍到区里和周边乡镇打球。”钟友江说道。
    原本打球的人多是件好事,但新的烦恼又来了。钟友江说,虽然近些年我们陆续在村上建了六个“半边篮球场”,但由于标准的塑胶球场就只有一块,因此这里经常都是“打拥堂”(拥挤、拥堵),根本就不够用。
    其实,为球场苦恼的不止钟友江一人,酷爱篮球的彭元超也是如此。由于他所在的蟆合村山高坡陡,没有适合建球场的地方,2012年彭元超在拆老宅盖新房时,专门留出一块坝子,找镇里要了篮球架,建了块“半边私家球场”。现在彭元超家的院坝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我们村还成立了一支球队,平时就在这里打球,有时我们也约在一起到镇上去打比赛。”彭元超说道。
    打球的人多了,现在石合村、两河社区等单位也向镇里“伸手”要篮球架。“我们的场地都弄好了,就等你来安篮球架了!”在石合村,村主任追着陪同记者采访的钟友江说。

清晨流行乡间“漫步走”

    清晨五点多的阿蓬江镇,天空刚泛起一片鱼肚白,居民楼里零星地亮着几盏灯,公鸡的打鸣声不时从各个角落传来。“啪……啪……”几声清脆拍手声从镇里的车站坝子传来,听到声音的阮宗甫连忙从屋里走出来,跟拍手人会合。
    “这时候,大部分人还在休息,如果直接叫喊会吵到别人。于是就想出了以拍手为信号这个办法。”62岁的阮宗甫说,“慢慢地,镇上的人几乎都知道了这个信号。一拍手,大家就知道该走了。”
    清晨“漫步走”在阿蓬江已流行多年,行走的主角大部分是老年人,一年四季他们坚持行走。近年来,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现在“漫步走”成为阿蓬江这个静谧的山区小镇清晨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三两两的居民行走在公路,穿行在田间。“你别看我80岁了,好多比我小的人身体都不如我。”陈仁范老人说,他喜欢独自行走,是因为一个人走得快些。“我孙子还担心我一个人出来不安全,陪我走了几天,结果还没我快呢!”陈仁范得意地说。
    “你别看我们几个现在有说有笑,之前也因为不少事情闹过矛盾。”杨光品说,“漫步走期间,多年的矛盾在一次次行走的交谈中得到化解。现在我们这群‘老小孩’在漫步中一起吹吹‘龙门阵’(聊天),互相逗逗乐,开开玩笑,一路走来真是十分快乐。”

夜跳摆手舞怡然自得

    晚上七点钟,随着悠扬的《木叶情歌》乐曲在健身广场上空响起,记者看到,之前还在广场上三三两两交谈、嬉戏的人们,仿佛是接到了命令,大家迅速沿着广场的中心围成圈子,随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悠扬的乐曲,欢快的人群,让小镇的夜晚充满活力。
    “每天晚上不到广场上跳一阵摆手舞,就觉得这天总有点什么事情没有做完,可以说摆手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每天都要跳一跳!”说起摆手舞,杨慧兰显得兴致勃勃。
    白天,杨慧兰是一位家具店老板,到了晚上她又有另一个身份:摆手舞健身队队长。前些年,镇文体中心在居民中推出了摆手舞健身,精明能干又喜欢张罗事的杨慧兰自告奋勇担任起健身队长。现在,她率领的这支健身队已经发展到200多人的规模,健身项目也从之前单一的摆手舞,发到健身秧歌、柔力球、腰鼓等好几个项目。
    摆手舞是流行于武陵山区土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由于它简单、易学,现在已演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每天晚上七点就是我们健身队固定的集合时间,只要不是刮风下雨几乎天天如此,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了。去年,我们参加渝湘黔鄂周边民族地区摆手舞比赛,还获得银奖呢!”杨慧兰说。
    其实,除了健身广场,在镇里的车站坝子等处还活跃着八、九支队伍,跳摆手舞的规模千人有余。记者看到,在跳摆手舞的人群中不乏四、五岁的娃娃和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人们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尽情地舞蹈,悠然自得,享受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邓红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