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服务百姓服务基层

    “击球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手腕的爆发力”、“打网前球时,拍子要稍微倾斜”……数十名羽毛球爱好者围拢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羽毛球世界冠军张亚雯传授技巧。这是去年10月22日在重庆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北碚区北温泉街道华光社区时见到的场景。
    世界冠军走进社区为市民进行科学健身知识辅导,与世界冠军零距离接触,同时还能得到他们的健身指导,这让活动现场的1000多名市民既感到新奇,又十分兴奋。为了能够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家住澄江镇的孔大姐和一帮太极拳爱好者早上6点多钟就出发赶往华光社区来参加活动。受总局社体中心委派前来辅导太极拳的刘艳君一招一式中显示出强大的气场,博得了孔大姐和现场太极拳爱好者的阵阵掌声。

心系百姓 多措并举
为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夯实基础

    据了解,作为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并且日益如火如荼,在社区、在街道、在工厂、在学校……人们都可以看到奥运冠军、知名运动员、健身专家们活跃基层、服务百姓的身影。让体育资源和活动放到社区、基层,真正走到老百姓身边,真正让老百姓受益,让群体工作更加接地气。这是群众体育工作的新尝试。
    据总局群体司组织建设处处长杨光宇介绍,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工作,2010年底,总局印发《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和部署,群众司从201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四个人群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示范性活动,并在春节期间和国际志愿者日组织开展以“农民工、空巢老人、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三关爱”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成立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印发《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并于同年起,连续发动击剑、游泳救生、篮球、定向、围棋、武术、健身气功、摩托车、健美、轮滑10个运动项目协会结合所举办的赛事活动,就地组织运动员、教练员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举措,为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夯实了基础。

深化认识 突出重点
将志愿服务不断向广度深度推进

    2013年,总局相关单位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突出重点,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以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经常性志愿服务的开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注重与大型群体活动相结合,与科学健身指导相结合,与深入基层相结合,创造各方共同参与、支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形成示范性志愿服务活动带动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常态局面,将活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深入基层,真正面向广大健身群众开展志愿服务。社体中心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了以“西部追梦”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赴西部12个省区市的基层社区和健身站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健身气功中心选调国家级健身气功指导员、优秀运动员和专家学者组成教学小组分赴西部6省区,深入健身气功站点开展15场科普讲座,培训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自剑中心、棋牌中心组织优秀运动员进入校园,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并分享奋斗的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的热情。
    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志愿服务。科研所依托10个省区市的体育科学学会组织体育科技工作者,在全国科技周、全民健身日、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以“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和“国民体质检测及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武术中心结合中国-东盟武术节,开展了以“太极拳科学健身”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武术名家名师、优秀运动员与健身群众进行互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义务太极拳科学健身指导和讲座。
    精心设计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主题和口号,力争形成品牌活动。科研所的“全民健身科技志愿服务神州行”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人力中心组织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赴6个城市开展的“全民健身万里行”活动,也已是连续第四年举行;篮球中心每年联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希望篮球”公益活动,通过运动员、教练员探访希望小学、打工子弟小学,给学生上篮球课,或邀请学生现场观看篮球比赛,以及推荐篮球俱乐部与学校结对子等方式,给贫困青少年提供更多接触篮球运动的机会。
    尝试培训、招募、注册全民健身志愿者,成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团队。科研所举办了两期“全国科学健身指导志愿者培训班”,共培养志愿者283名;北体大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与暑期实践相结合,成立了11个社会实践团队赴10个地区,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同时就近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人力中心积极推动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转,招募注册优秀运动员129名,还探索建立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动员机制;游泳中心制定《中国救生协会游泳救生志愿者管理办法》,并在北京和深圳招募游泳救生志愿者进行培训;中国健美协会成立健身健美辅导表演队,进入高校、社区和健身俱乐部进行展示和辅导,并结合当地的健身健美志愿服务开展活动。

(张旭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