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让校足回归本源

    中国校园足球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更好地“强基础”,让每一个青少年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足球水平不断提高?在本届冠军杯赛进校园活动现场,记者专访了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

让校园足球回归本源

    王登峰表示,本届冠军杯赛“进校园”是校园足球回归本源的体现。“校园足球赛就应该在学校比赛。我希望在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每个学生都学习、练习足球,每个班都进行足球比赛,而且要形成年级和校级联赛机制,打造自己的校队。”
    对于不少人质疑孩子踢足球会影响文化学习的观点,王登峰则持不同的意见,“事实并非如此,踢球能促进身体发育,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有更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品质。”

定点学校力推“2+1+1”模式

    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目前正在调研和制定相关政策。其中,在定点学校推广每周一节足球课的“模式”值得关注。王登峰表示,事实上,这个经验和模式,广东早在2009年就已开展,他们认定了350多所体育特色学校,小学一二年级每周有4节体育课,就是“2+1+1”模式,“2”就是普通体育课,另外两个“1”就是足球课和形体课。小学3至6年级,每周体育课模式就是“2+1”,即两节体育课和一节足球课,这样下来,每个学校的孩子都会踢足球,班级比赛、年级的比赛、校内联赛都搞起来了。不但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且足球水平也在提高,其他项目如舞龙舞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全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要参照这个“模式”,小学就是“2+1+1”或者“2+1”,初中就是“2+1”,高中同样要有一节足球课,形成规范。

仍需解决“五大难题”

    王登峰表示,在全国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新模式”,还需解决“五大”难题。首先是转变观念。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学生、体育教师乃至学生家长都要认识到,校园足球并不是专门挑一帮孩子去踢球,而是定点学校每个学生都要踢球,而且踢球既不影响其他体育课,也不会影响文化学习。
    其次是场地和师资。每个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职足球教师;建立足球教师培训体系,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训全部足球教师;每个定点学校至少要保证一片五人制(小学)或标准(初高中)足球比赛场地。国家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帮助学校发展校园足球。
    三是经费问题。学校的足球要上水平,提高教师水平、教练培训、师资和科研建设,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四是竞赛机制的完善。五是校园足球的比赛和竞技体育青训体系如何进行有机整合。两个范畴的人才可以互动,形成“合集”。青训体系可以吸纳校园足球的优秀苗子,混合编队。平时这些优秀队员还在原来的学校学习。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如此做的目标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提高足球技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才能涌现出优秀的后备人才,与青训体系很好地结合。

(黄心豪)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