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建设者趣味健身活动在奥体中心举行

    第二届来京建设者趣味运动会4月26日在国家奥体中心举行,作为主办方,奥体中心的初衷和追求是什么?为此,中心主任储波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作为第二届来京建设者趣味健身活动的组织策划和主办单位,总局奥体中心为什么把目光定位在“来京建设者”这一特殊人群上?
    褚波:作为“全民健身示范基地”,总局奥体中心在全国率先实施有组织的、面向社会各界的公益开放,有选择地针对不同人群组织活动,包括大中小学生、周边街道社区老百姓、来京建设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之所以选择“来京建设者”,从我们自身来说,总局奥体中心在职职工700多人,一半是外来建设者,他们为奥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北京市的来京建设者共有1300多万人,这一群体是首都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生活在北京,更是北京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生活是否幸福?民生体育的理念是否能融入这一群体中,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
    记者:举办来京建设者趣味活动,希望向社会传达什么信息?
    褚波:第一,国家奥体中心作为大型体育场馆,要响应国家号召,回归体育,回归社会,增强社会功能,服务社会公益。举办来京建设者趣味活动是大型体育场馆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第二,政府要面向社会,面向民生,作为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总局奥体中心组织这样的活动也是转变职能的具体表现;第三,体育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活动,使民生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使身体锻炼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提高素养,在体育锻炼中建立平等、互助、关爱的社会关系,意义重大;第四,在社会层面,举办这一活动,并通过媒体的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来京建设者这一特殊的群体,也是对社会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记者:经过第一届的活动,是否实现了举办这一比赛的初衷?体现在哪些方面?
    褚波:基本上实现了我们的初衷。对于来京建设者自身,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了健身意识。对于国家奥体中心来说,展现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社会属性。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大型体育场馆如何服务社会的一个途径。从体育角度来说,活动的社会反响很好,对于政府机关如何转变职能,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践行民生体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社会层面来说,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关注。
    记者: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活动有哪些新意和特点?
    褚波:规模比以往扩大,去年26个省、市、自治区参赛,今年有31个,基本覆盖到全国。人数增加,去年1000人,今年2000人。内容更加丰富,去年10个项目,今年14个项目。今年更加注重两个方面:心情愉快和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在快乐体育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更加注重对来京建设者的人文关怀,像梦想寄语、现场照片征集、个人风采展示、亲情传递等。
    记者:国家奥体中心作为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基地,是如何发挥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的?
    褚波:有规划,2012年提出了未来的8年规划,每年做什么都有具体的目标。比如,去年实现180万人次健身,今年210万人次来健身;有组织,场馆处作为全民健身的统筹部门,园区有客户服务部,客户服务部很重要的职责就是满足来园区健身者的需求;有活动,每2个月举办一次大的活动。去年底,八部委联合提出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今年年初出台的“免费低收费公益开放”,国家奥体中心早在前几年基本已经实现;有设施,足球、篮球、游泳、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7个场馆基本涵盖了老百姓普遍喜欢的项目,还有室外乒乓球长廊、篮球场地、健身路径、健身步道、轨道棋、笼式足球场等健身设施,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有投入,每年都会从自我创收中拿出两三百万投入到全民健身中,而且随着发展,投入将越来越大;有保障,有检查。国家奥体中心立足于进一步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实现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全民健身格局。

(部国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