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步者到办赛者 李长征的马拉松情结

    无锡马拉松圆满结束的当天,连续熬了两天一夜没合眼的李长征疲惫不堪地躺倒在床上,等一睁眼已经睡了个对时。此时,他已经和自己的团队成功地运行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马拉松赛事。这期间,蕴藏着难以细数的艰难困苦和努力付出。
    李长征原先在一家外资电器公司工作,后来辞职出来自己创业。创业初期,他一个人在河南,举目无亲,业余时间开始围着许昌城暴走,久而久之,演变成慢跑七八公里。2011年,李长征第一次在北京马拉松尝试了全程比赛,结果以4小时48分的成绩完赛。“当时我每月跑量不足100公里,而且谁都不认识,完全是自己一个人闷头瞎跑,”李长征回忆道。这次初马让他认识到马拉松的含义,也让他体会到科学训练的重要性,随后他开始慢慢有意识地调整训练,一周训练3至4次,每次8至15公里。
    2013年下半年,伴随着国内跑步运动风起云涌,在商场打拼多年的李长征看到了机会。“现在整个国家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主流,我就觉得自己有机会来做做跑步的事情,于是跟一帮朋友去年10月注册了公司,”他说。
    由李长征担任总经理的这家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3年12月与无锡马拉松签订了协议,当时离比赛举行也就100多天的时间。全新的团队,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他们一点点来推进。在无锡体育公园旁的一小间办公室里,李长征和他的核心团队没日没夜地工作,以跑者的角度来一件件仔细落实着组委会的各项工作,“这个过程真的非常艰难,”李长征说。
    2014年4月13日凌晨3点,离首届无锡马拉松比赛鸣枪还有4个多小时,李长征来到比赛起点,放眼一望,倒吸一口凉气,起点的舞台、隔离栏都还乱七八糟堆着,完全没搭成型,“当时我的心情十分绝望,心想可能要搞砸了。”绝望之中的李长征找来工人,冒着蒙蒙细雨,一起搬着各种木板、钢架、椅子,终于在天亮前把起点和舞台一点点搭了起来。
    天亮了,一整夜忙碌到狼狈不堪的李长征看着近2万名选手从四面八方涌来,心情激动万分,尤其是看到100位前来支持自己担任赛会兔子的跑圈好友站在面前,他激动地冲上去拥抱大家。没想到,出发前又一个状况让他再度着急,由于起点设在路口,很多参赛者没按事先设计好的分区排队。比赛还没开始,起点拱门下已经挤满了参赛者,此时特邀选手还没出场。关键时刻,100位兔子顶着巨大的人流往后退了一步,让专业选手得以站在拱门下,比赛完美开场。
    赛后,李长征和他的团队收获了太多的美誉,这让已经筋疲力尽的李长征再度体会到马拉松冲过终点之后的那种幸福感,“我们没想到好评会这么多,这让我们觉得这半年来的努力太值得了。”
    “其实,我们这次办赛在商业上是不成功的,春节之后我们核算了一下就知道会预亏,但所有股东都一致同意我们要办下去,”李长征说,“首次尝试办赛,我们更关注的是赛事执行的质量,其实效果赛后马上就体现出来了。比赛刚刚结束,已经有人联系我们谈其他比赛的承办,也有赞助商准备来谈明年的合作。”说着比赛的事,李长征疲惫而消瘦的脸上露出兴奋的快意,“这次办赛尽管很累,但是那种精神回报是前所未有的。”

(许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