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多地尝试医保卡账户资金供健身消费

    如果说看病吃药曾是人们对于医疗保险用途的唯一解释的话,2006年苏州市体育局首创“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服务的举措无疑是为“医疗保险”四个字开辟出了新的定义,让人们开始意识到“预防”在医疗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而“运动”正是体育及卫生部门为逐年盛行的“慢病”防治开出的一剂良药。
    追溯“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服务的起源,还要回到2003年,苏州市体育局开始和光大银行合作开发健身卡,最初健身卡还只能用于健身爱好者个人的充值消费,直到2006年,医疗保险开始正式介入,规定个人医保账户结余资金可以划转到健身卡,专项用于健身消费,“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医保卡本身是用于治病恢复健康的,提取一部分让百姓参与锻炼,也是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种做法,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苏州市体育局局长鲍东东说。
    为了保证医保费用能够满足公民基本的医疗需求,“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规定医保余额3000元以上可以划转500元用作健身消费,6000元以上可以划转1000元,最多可以划转2000元。2006-2013年当地总计37255人次、4029.45万元医保资金划转到健身卡,实际用于健身消费金额为1193.17万元,占全市健身消费总量的10-15%,仅2013年一年,苏州“医保-阳光健身卡”消费总额就达到759万元。除个人充值和医保资金外,还有几家企业单位定期给职工的健身卡充值。
    目前苏州全市有42家不同资质、不同经营模式的健身俱乐部和场馆参与联网管理,有严格的申请、评估准入、试运行及考核机制,并帮助场馆每年向银行申请1000万金融贷款用于场馆维护,通过规范和激励场馆的参与,向品牌化运作方向努力。为进一步促进健身消费,当地从宣传、活动、政策、服务四个方面进行推动,如向持卡者提供 8.5-9折健身消费优惠,拍摄宣传片,配合各场馆自己的新闻媒体宣传计划,以及进行社区带动、社团结合。在光大银行网点设立有医保申请划转的现场办公窗口,参保人员可以按年度自愿申请,即时划转,划转的医保资金规定在健身场馆经营范围内专项使用。签约健身俱乐部对持健身卡消费的客户给予会员待遇,约占其营业总额的20%左右,占比还不是很高。
    2014年初,常州市体育局在充分借鉴苏州等城市“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大胆设想,让“观念变起来”、 “健身动起来”、 “惠民实起来”,协助当地人社部门开通医保的新使用渠道:允许医保个人账户余额部分按一定比例用于健身消费。
    从2014年1月15日开始,常州市“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服务按照一定的准入机制签约4家健身定点场馆,医保参保市民凡个人账户余额结余3000元以上,即可到上述场馆刷卡健身,有购买年卡、储值卡及按次消费三种方式。在该项工作开展2个月时间内已累计25万医保个人账户余额用于上述健身消费。各定点健身场馆与医保中心联网,市民直接持医保卡刷卡消费,余额满3000元即可划取;部分健身场馆还设有体质监测站,能够出具体质检测报告及健身建议。常州市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员充分肯定这项工作是“为百姓提供了多一种健康渠道,同时也拓宽了医保账户的使用功能,具有很好的公益性”,并表示会继续协助体育局将这项工作长期开展下去。
    令据记者了解,目前出苏州、常州以外,此项服务已经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宿迁市等地陆续开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用医保卡支付健身费用,但是如何将“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相信在各地医保制度不尽相同的今天仍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考察和调研。

(杨卓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