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全文)

一、前言
    为了全面反映上海市及各区县2013年全民健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客观评估上海市及各区县政府部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上海体育学院作为第三方承担了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工作。
    本年度评估工作立足广大市民的健身需求,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视角,依据《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办法》(简称“300指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2013年评估周期为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300指数”设定“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100分,满分为300分。一级指标下设36个量化指标,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7个指标首次纳入。量化指标中的客观指标,分别由市体育局、市教委、区县体育局、区县教育局和各街镇分别申报;主观感受指标则由上海体育学院通过对市民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取。


二、评估结果
    (一)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250分)——满意
    “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90分——满意
    “运动参与”发展指数为79分——比较满意
    “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为81分——满意
    与2012年相比,“运动参与”发展指数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健身环境”发展指数和“体质健康”发展指数略有提升(图1,图2)。区县的差异化程度逐渐缩小。   
    图1 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三项指数   
    图2 2013年上海市各区县全民健身发展指数   
    (二)“健身环境”发展指数(90分)——满意
    2013年上海市“健身环境”发展指数为90分,处于绿色的“满意”区域(图1)。评估结果表明,“政府主导”、“财政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和“市民满意度”四个二级指标均位于“满意”区域,其中“财政经费投入”指标由上年的“比较满意”提升为“满意”。2013年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方面的日常工作经费投入总额达到25068.1万元,人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为9.4元,较2012年增长5.7元。当年本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606949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0平方米(按照常住人口计算),较2012年增长0.03平方米。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率为86.6%(2012年为84.8%)。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于健身环境满意度达到90.6%。
    (三)“运动参与”发展指数(79分)——比较满意
    2013年上海市“运动参与”发展指数为79分,处于蓝色的“比较满意”区域(图1)。评估结果表明,“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和“科学健身指导”指标处于“满意”区域,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由上年的“一般”跃升至“满意”。2013年,市和区县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6065场(次),较2012年增加11.9%。本市共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918个,体育健身团队23813支,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39.3支,较2012年增长69.3%;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40163名,占常住人口的1.94‰。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40.6%,较2012年的39.6%略有提升。
    (四)“体质健康”发展指数(81分)——满意
    2013年上海市“体质健康”发展指数为81分,处于绿色的“满意”区域(图1)。“体质测试服务网络”较2012年有大幅进步,由原来的“一般”上升为“满意”。2013年,本市体质测试服务网络布局不断完善,当年实现全市17个区(县)一级的学生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并新建普陀、闸北、黄浦、奉贤、长宁、金山等6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各级市民体质监测站点全年共为107603名市民进行体质测试服务,受测市民中体质达标率为95.5%。2013年市教委公布的本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达标率(达到体质健康综合评价“及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89.2%,优良率(达到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优秀”和“良好”标准的人数比例)为64.2%。


三、分项结果分析
    (一)健身环境
    1.政策保障:
    2011年以来,上海市和各区县分别建立了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体育、教育、卫生、绿化、文化、财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定期协调区域内全民健身工作,推动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形成。2013年,上海市和各区县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全民健身规范性等文件,如《上海市市民体质测试服务网络管理办法》、《闵行区学校体育健身场地向社区开放管理办法(试行)》、《松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社区办等六部门<关于推进社区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意见>》、《普陀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实施计划》等,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全民健身工作的健康协调开展。
    2.财政经费投入:
    2013年,市、区两级政府加大了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投入(图3),人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为9.4元,较上年增长154.1%。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和社区百姓健身房、百姓健身步道、百姓游泳池等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建设,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等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更整新和维修,市民体育大联赛、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等活动、比赛的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市民科学健身指导和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市民体质监测以及体育社会组织扶持等。
    当年,市、区两级政府还投入80193.6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改扩建,当年有一批区级综合性体育场馆,如黄浦区工人体育馆、杨浦区体育场、嘉定区市民健身技能推广中心等项目完成建设,为市民就近、就便参与科学健身培训和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图3 上海市人均全民健身经费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全市17个区县的人均体育经费投入排名和300指数排名的对比分析,发现有7个区县位于两项排名均较高的绿色区域,有7个区县位于两项排名均较低的黄色区域,显示出区域全民健身发展水平与区域在全民健身事业上的投入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图4)。  
    图4:区域人均全民健身经费投入与300指数排名的对比分析   
    3.场地设施建设: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建成206条百姓健身步道,总长度达到53726米;共建有96个百姓健身房,拥有会员7万多名。建成郊区百姓游泳池28个,填补了本市郊区游泳池资源缺乏的空白,每年能为近50万郊区市民提供游泳锻炼服务。根据对市民的调查显示,社区健身苑点及百姓健身步道、社区公共运动场、全民健身中心和综合体育馆已经成为当前申城市民最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87.6%的居民住所与体育健身设施的路程在30分钟以内。
    2013年,本市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率为86.6%。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对市民开放的服务水平,闵行、嘉定、杨浦和徐汇等区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区域内居民提供“一卡通”服务,成为周边居民的“健身通行证”。
    4.市民满意度:
    根据对全市各区县社区健身苑点、公共运动场、学校、综合性体育场馆等4种类型的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市民抽样调查显示,“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为89.9%,“服务保障”满意度为91.2%,市民对于本市健身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在“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调查中,市民满意度最高的是“场地设施硬件”及“场地设施分布”,分别为92.3%和90.5%,比上年(分别为90.2%和88.7%)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试点“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的7个区中,满意度提升效果更加明显,增幅比其他区县高2.3%,显示出“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对有效改善本市体育设施布局合理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场地设施维护”和“场地设施管理”指标的满意度有所下降。虽然在2012年新修订的《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属地化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设施日常管理和维护的责任主体与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落实,且近年来公共体育设施总量不断增大,市民的使用频率高,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市民满意度的下降。
    在“服务保障”满意度调查中,市民满意度最高的是“政策保障”和“健身技能指导”,分别为93.7%和92.5%,较之上年(分别为88.5%和82.2%)也有较大的提高。
    (二)运动参与
    1.健身活动状况:
    2013年全市市、区县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6065场(次),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其中参与人数达到2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占到36%。参与人数最多的是2013年新创办的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其各类各级赛事共计达到2669场,参与人数达128万人。
    通过对全市举办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除了1月、2月和12月受天气影响不适宜进行户外锻炼的情况,2013年全市体育活动次数分布比较均匀,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系列活动也带动了一股全民健身活动热潮(图5)。   
    图5 上海市举办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度的夏季游泳场所开放统计中,自6月20日至9月10日,全市598家各类游泳场所累计开放213472场,接待泳客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003万人次,游泳成为最受市民喜爱、参与率最高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之一。2013年,路跑运动风靡申城,当年包括马拉松在内的健康跑、健步行等赛事和活动就超过30项,参与人数超过25万,特别是以“奔跑的城市,市民的节日”为主题的2013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创造了3.5万人的参赛人数最高历史纪录。自2012年上海市举办首届市民运动会后,社会参与办赛逐渐成为共识,市民健身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共同推动了上海全民健身热潮的涌现。
    2.健身组织与团队发展: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918个,其中市级体育协会86个、区级体育协会212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3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41个和其他社会体育组织276个(图6)。
    2013年市体育局在举办市民体育大联赛的过程中,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体育协会承办赛事,推进体育社团的自主发展。
    图6 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类型构成比例
    全市共有体育健身团队23813支,其中学生体育社团为6280支。市民体育健身团队多为小型团队,人数在10-30人之间的团队占到88%(图7)。在所有健身团队中,数量排名前10位的健身项目类别分别是广场舞(含排舞)、篮球、健身操、太极拳、羽毛球、广播操、乒乓球、木兰拳、棋类和跑步(含步行),健身操舞类项目占到总数的43.6%。   
    图7 上海市健身团队人数的比例分布   
    3.科学健身指导:
    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40163名,占常住人口的1.94‰,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的1.5‰目标(图8),其中国家级199名,一级932名,二级6227名,三级32805名。全市体育健身团队基本上配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各区县共组织健身培训和讲座3124场,受益市民达到331263人次。   
    图8 上海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分布图
    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
    2013年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40.6%,较上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
    通过对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小区居民等人群的问卷调查,参照FIT体育锻炼模型研究分析,当前市民处于体育锻炼不活动阶段的占38.2%,而处于准备期的比例高达30.3%,表明有近1/3的市民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意愿,然而受到各种条件制约未能付诸实施(图9)。   
    图9 上海市民体育活动阶段的抽样分布(基于FIT体育锻炼模型)
    影响市民参与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空闲时间,占53.6%,较上年有超过20%的增长;其次为学习工作负担较重,占11.4%。   
    (三)体质健康
    1.体质测试服务网络:
    截至2013年底,本市共建成13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和17所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
    市体育局出台《上海市市民体质测试服务网络管理办法》,规范市、区县、街镇三级市民体质监测服务网络建设、管理和服务。本市13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和115个社区监测站(队)共有专职人员241人,兼职人员417人,同比增长123.8%。
    市教委印发了《上海市实施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工作方案(试行)》,推进本市中小学校全面实施《标准》,建立并完善市、区、校三级监测网络和常态化的监测制度,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全市各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分析、干预及公告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本市17个区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专职人员54人,兼职人员62人,全年共为全市130余万中小学生提供了学生体质监测服务,并为学生开展体质监测活动91次。
    2.体质研究和运动干预:
    2013年,根据《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12年-2014年行动计划》要求,各级体育和卫生部门、部分高校共同合作,以社区健康自我管理的方式,通过专业指导、同伴互助、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全年为7456名市民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服务,鼓励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困扰。上海从2012年起大力实施学生健康工程,目前正在全市17个区县的17所学校试点,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高中毕业时可以掌握一至两项可陪伴终身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体育习惯,让体育成为其生活方式。2013年,市教委实施青少年体质干预76798人。
    3.体质达标:
    根据2013年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达标率为89.2%,其中小学为92.1%,初中为86.1%,高中为84.4%,小学、初中与上年持平,高中低于上年1.1个百分点;优良率为64.2%,其中小学为67.3%,初中为63.0%,高中为54.3%,小学、初中与上年持平,高中低于上年1.2个百分点,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持稳定。
    根据2013年本市各市民体质测试中心和站点的年度服务数据统计,受测市民中体质达标率为95.5%,较上年基本持平。


四、结论
    (一)主要成果
    201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300发展指数较上年有一定幅度提升,总体发展情况令人满意,“健身环境”、“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三个分项指数均有所提升,其中“运动参与”指数有较大突破。具体表现在:
    1.市、区两级政府在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力度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布局贴近市民生活,趋于合理,市民满意度高。
    2.市民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体育健身团队加速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市民科学健身的普及和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呈现日益活跃的发展态势。
    3.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区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市民体质监测服务网络逐步覆盖,体质健康及运动干预理念逐渐为市民所接受,并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工作瓶颈
    2013年,上海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仍存在着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其瓶颈主要表现为:
    1.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与市民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缺乏区域性综合型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中心城区体育场地面积增长受限。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体育社会组织力量仍显薄弱,体育健身活动和赛事的社会化办赛能力有待提升。科学健身服务网络亟待完善。
    3.市民体质测试受众面偏窄,与健身指导的结合不够紧密,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三)发展预测
    上海在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将呈现出体育社会性、公众自发性、布局均衡性等特点,逐步完成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同时,推进部门联动,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也将成为热点之一,未来发展动向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将日趋平衡,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在引入社会力量办赛和参与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营等方面形成突破性的改革成果,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主体多元、协同互动的公共体育服务格局。
    2.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将得到调整和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将走入社区。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地(包括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开放利用率,提升公共体育设施面向复合型群体、在差异性时间段、提供多样性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能力。
    3.市民参与度高的路跑、球类、传统武术和健身气功、健身操舞等运动项目将会得到快速普及和推广;企业和公众对于运动竞技、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的需求逐步显现,这些都将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建设科学健身信息一体化的指导服务网络也变得更为迫切。
    4.“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将得到广泛推广,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进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为引领,义务教育体育多项化和大学体育专业化改革为衔接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质健康水平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