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治学院学员“老杨”的“三不让”

    他叫杨兴华,是南京政治学院首批武警本科学员的佼佼者,战友们都叫他“老杨”。其实,“老杨”并不老,虽然上军校前在部队待过两年,但他也是踩着“80后”的边儿,踏着“90后”的沿儿走过来的年轻小伙子。“老杨”有着一条“兵哥哥”的原则——“三不让”。

不让一次训练白白浪费

    这事儿还得从新训说起,班长集训期间,杨兴华的区队长是一个军政兼通的硕士研究生,在该院短跑界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谁跑四百米能够赢我,谁就不用训练!”一天下午,区队长在体能训练前放下豪言……“53秒!”一番激烈的对阵下来,三十名集训的班长中就只有一名学员跑过了区队长,他就是武警学员杨兴华。
    成功绝非偶然,杨兴华当兵期间就是一个训练狂,每次体能训练他都自己加压。一周七天,训练场、器械场、障碍场,处处都有他的脚印;早上、下午、晚上,时时都有他的背影,坚持不懈的训练让他一入军校便崭露头角。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即便临近毕业,杨兴华也会于百忙之中抽出些许时间给自己体能充电。“只有平时跟自己过不去,战时才能跟敌人过不去。”这是杨兴华的励志名言,他说,只有不让一次训练白白浪费,才能不让生命白白浪费。

不让一个兄弟练无所成

    今年4月,杨兴华所在学员队考上了六个研究生,令人诧异的是其中五个都是他带过的兵。“老杨带兵既重情又重理,他从不得过且过,让一个兄弟练无所成!”说起杨兴华的带兵经历,战友们做出这样的评价。
    学院每周规定了三天的体能训练量,即便如此,也有个别同学喜欢偶尔偷偷懒、打打混。作为模拟连连长的杨兴华看在眼里却记在心里,不过他从不直接批评别人,总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进行旁敲侧击。
    杨兴华所在班级的王志龙是一个全队公认的“学霸”,论学习成绩,那可真是首屈一指,但要论军事素质却有些差强人意。如何把这颗“好苗子”培养起来呢?这事儿可没把杨兴华难倒。一方面,他不断给王志龙做思想工作,强调体能素质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时常把自己当成陪练,让王志龙尽量跟着自己练,今天跟五圈,明天就跟六圈,如此叠加,直到能把五公里完完整整地跑下来为止。去年校运会,这对“师徒”在四百米赛场上双双获奖。“我这块奖牌有一半属于班长的!”王志龙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如是说。

不让一条秘诀失之流传

    杨兴华在给自己和战友创造荣誉的同时,也给师弟师妹们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六年军旅路,杨兴华积累了很多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经验,不论是教员的传授还是自己的体会,他都会把其中的精华“记录在册”。
    那是发生在大二强化训练结束时的事情,当时学院组织了四百米障碍考核,教员让各系出一名优秀学员进行比武,杨兴华被推选为新闻系的代表。与杨兴华对战的是马理系的一名学员,或许是太过自信,杨兴华并未引起那名学员的重视。“开始!”随着教员一声令下,比武拉开帷幕。起初一分钟杨兴华明显落后,战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不料比赛的后半程忽然出现了转机,马理系的学员因为体力分配不均导致在攀爬高墙时使不上劲儿,最后整整落后了30秒。比赛结束后,杨兴华回到宿舍就写下了这么两句话:“四百米障碍考验速度,考验动作连贯性,但更考验人的体力。要跑出好成绩,体力应该三七分,只有开局低调,结局才会精彩。”
    类似这种训练经验,杨兴华还有许多,囊括了短跑、长跑、引体向上等各个方面,几年下来,他记了近三个大黑皮本。杨兴华告诉笔者:“军校生活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毕业后我要把我的经验留下来,争取今后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启示,让他们少走弯路,早出成绩。”

(周均   卢亚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