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感恩笃定坚守——热爱成就举重之乡
说起湖北宜昌长阳县少儿举重队发展的不易,长阳文化体育局局长胡世春有些激动,她更是红着眼眶分享了一个故事。去年教师节的晚上,女队教练王莉娅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躺在沙发上,这时门铃响了,门外站着女队的三名小队员,她们端着一盆热水,要为辛苦操劳的教练洗脚。这时的王莉娅已经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下雨了就在有棚子遮挡的一边训练,虽然淋不到雨,但脚已经湿透了。”男队教练刘进阳笑笑,平淡地说。
举重房大门口那张“三牛少儿举重队”的牌子,是2004年举重队初创时期三源水泥厂给予一年1万元的赞助换得的冠名。虽然赞助没能持续,但为了感恩,这块牌子一直是举重队的“招牌”。
启动资金不足,联系县业余体校的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与分管副县长积极寻求企业资助,于是就有了以“三牛”的冠名换来了一年1万元的赞助。不仅如此,副县长还安排从乡下招收来的运动员进入长阳最好的初中、小学就读。
尽管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运动员上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举重队在全县各乡镇学校挑选第一批队员时只招到了一男一女两名队员。3个月后,再一次通过海选招收到包括获得第七届全国城运会男子77公斤级冠军、第十二届全运会85公斤级铜牌的田涛在内的4名第二批队员。
起初,只要举重队出一点成绩,长阳县少儿体校校长骆涛就给家长、学校、教育局发喜报,进行宣传。慢慢地,田涛成了县里的名人,他成为市劳动模范、县十大新闻人物。在胡世春看来,长阳有着成为“举重之乡”的条件:2名举重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山区孩子能吃苦、身体素质好;有经费保障,队员可在长阳最好的学校就读等。几年来,举重队向省举重队和集训队输送了10余名运动员,更是有3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
“我女儿和她们一样大,也是2000年生的。她有时候生气地问我,到底她们是你生的,还是我是你生的?”王莉娅笑了,这笑里浸着说不出的酸甜苦辣。
目前举重队运动员经过层层选拔后在册14人。刘进阳介绍说,每年体校校长带队深入全县各乡镇,从各学校五至七年级学生中一个不漏地海选。通过基本测试海选出近百人到体校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集训,进而挑选10人以内进行严格的体检,最终精选出三至四人重点培养。
刘进阳说,孩子在我们这里,我们和家长都希望他们能够成才。我们开玩笑说自己连睡觉的时候都要睁一只眼睛看着他们。我们对他们的照顾是全方位。
队员有了情绪变化,教练就是心理导师;家长不在身边,教练就是每天晚上辅导作业、签字、开家长会的“代家长”。起初没有食堂的时候,王莉娅自己做饭给队员们吃;即使是送入省队、国家队的队员,教练们也要经常热线沟通,了解队员们的最新动态,王莉娅还不时给家庭贫困的队员零花钱和电话费。除了运动队的事情,有时赶上群体活动,教练们还要负责裁判工作。白天当裁判,晚上训练、辅导学习,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如此往复,10年有余。
然而所有的付出换来了队员们的成长成才,以及他们的感恩,这些都让王莉娅和刘进阳觉得值。
(李雪颖 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