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就有健身馆 呼和浩特健身网络初现

    喜欢快节奏的广场舞,可以到新华广场;练习悠缓流畅的太极,就去乌兰夫公园;想学气势磅礴的腰鼓,快来内蒙古展览馆广场……随着2012年开始规划的“一线两带”全民健身网络体系的推进,呼和浩特市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健身场所布局,不断满足日益高涨的全民健身需求。

编织网络 就近健身

    据呼和浩特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刘勇介绍,今年,呼市全面开工建设一批体育场馆,包括呼和浩特游泳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和青城公园、公主府公园等小型综合体育馆,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是呼和浩特市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一次性、多项目、多层面投入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市委市政府领导相当重视,争取来这么大一笔资金非常不容易,这也是去年,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利用一天时间实地察看呼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后,明确指出呼市要在健身群众相对集中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综合体育馆,在健身群众密度大、条件适宜的青城公园、公主府公园和新华公园建设小型文体馆,解决群众健身难的问题。”刘勇感慨道:“这是我到体育局四年来,感受呼市体育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早在2012年呼市就开始打造“一线两带”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一线”是沿新华大街、中山路建设乌兰夫公园、青城公园、新华广场等5个主题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新建一批小型体育场馆,由体育主管部门配备体育器材,并派驻社体指导员组织开展健身活动。“两带”是城市北向大青山南坡沿线以大青山国家级登山步道为中心,利用现有登山步道、高尔夫球场、青少年生态园等场所,开展自行车骑游、万人登山等活动;城市南向小黑河南北两岸,沿南环城水系,利用健身广场、小型体育馆等设施开展活动,为大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引导市民休闲与健身相结合。

全年无休 低价开放

    记者在走访呼和浩特乒羽训练中心时了解到,这里每天锻炼的群众特别多,场地经常要提前预约,据中心的负责人介绍,乒乓球场地除承担专业队的训练和一些赛事外,主要是对外开放,“我们执行的是无假日制度,全年对外开放,而且是象征性的收费,像乒乓球10块钱不限时打一天。”中心运营三年来,已经举办大型比赛75场,累计接待健身群众12.2万人次。一位经常过来打球的大爷告诉记者,他就住附近,退休后基本天天来打球,他说:“这个馆条件好,又便宜,一年办卡才600多,锻炼完出一身汗还能洗个澡。”
    “体育生活化社区”也是呼市群众体育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记者在呼和浩特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兴康社区看到,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容纳了一张台球桌,三张乒乓球台,四台跑步机以及一小片棋牌活动区,此外还有休息区和淋浴室。来这里健身的都是兴康社区的居民,全天开放免费健身吸引了不少中老年朋友。据工作人员介绍,到这里健身的必须是本社区的居民,出入健身室要刷门卡,“我们免费给大家办门镜卡,但是需要出示身份证,确保是本社区的居民。”
    据了解,呼市现有体育设施中,有四分之三的场地设施基本处于有限制开放状态。市属体育场馆有人民体育场、呼和浩特体育场、体育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乒羽训练中心和网球保龄球馆,在充分发挥服务健身群众的作用的同时,坚持所有场馆全年开放和“全民健身日”等时间、时段的免费或低价开放。仅今年春节期间,就接待群众3.2万人次。
    刘勇还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人均全民健身经费1元钱。为此,呼市将以建设“10分钟健身圈”为目标,加快“一线两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已建设的体育场地、场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项目活动,进而使之常态化,带动更多的活动、更多的人群加入到“一线两带”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中来。

(张昕  郝占)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