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发展问题研究 不均衡依旧突出

    《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不仅呈现了当前全国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同时也发掘出当前健身气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并进行了剖析。
    一是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和人员配置方面,全国尚有部分省区市未建独立的管理机构或健身气功协会,特别是大部分县区未明确健身气功管理机构和建立健身气功社团组织,甚至存在没有专人负责管理的情况;制度建设方面,各地体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地县级体育局制定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不多;活动经费方面,虽然各省业务部门基本为财政全额拨款,但仅有山东、上海、河南3个省市年度经费超过百万,11个省区市的年度经费在30至50万,部分省区市甚至不足10万元。
    二是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城市站点数是农村站点数的2.3倍,城市社体指导员数量是农村的5.3倍。相对城市而言,健身气功在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
    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是练功总人数存在区域不平衡。数据显示,位居各地练功人数前3位的省市,其人口总数约占被调查省区市人口总数的14%,但练功总人数却占被调查省区市练功总人数的48.5%,相对于位居后5位省区市的练功总人数仅13329人而言,区域练功人数的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二是站点数存在区域不平衡。统计显示,全国各省平均站点数为605个,但山东站点数高达3711个、约占全国站点数的19.2%,而西藏、湖南和广西站点数分别仅为10个、13个和31个,可见区域间的站点总数差别之大。
    三是社体指导员数量存在区域不平衡。安徽、湖北的社体指导员人数最多,两省总和约占全国总数的45.4%,但青海、宁夏等省区市明显较少。
    存在练功人群结构不平衡现象。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人为主,缺少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这可能与调研范围主要是以站点为主有关,但专家认为“缺乏针对中青年群体的宣传内容和传播渠道”、“项目形象老年化”是难以吸引中青年人群的主要原因。73%的练功人群为女性,存在性别结构不平衡。练功人群的整体文化层次不高,76.7%的习练者为大学以下学历。
    三是品牌赛事和活动尚未建立。现阶段健身气功赛事和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且已形成一定的赛事格局和活动体系,但43.9%的专家(含管理干部)认为“缺乏知名有影响力的赛事或活动引领”是目前影响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最主要原因,加之多数省区市举办健身气功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尚不高,更未实质地将健身气功纳入到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综合性赛事中进行展示,这不仅影响了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健身气功项目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制约了健身气功赛事的媒体转播和市场开发。
    四是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被调查省区市的练功总人数仅占其总人口的0.0013%。无论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相比,还是与其他项目相比,均存在专家认为的“习练人群总体规模小”的问题。这个问题与项目推广时间短有关,也与推广宣传力度不够和人群覆盖面窄等关系密切。目前项目推广主要依靠政府公益性的站点体系进行,社团和商业性主体等社会力量基本未加入项目推广。建站设点数量不够、社体指导员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场地条件的限制、缺乏练习所需的各种资料、习练人群锻炼兴趣不持久等问题,也是制约健身气功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诸多要素。
    五是项目的宣传和影响力不够。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对气功存在误解,认为气功“不适合年轻人,只适合中老年人练习”、“不好学”以及“不相信气功的健身效果”等。与此同时,62.3%的习练者最初是通过站点这种最原始的传播途径接触到健身气功,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最早接触的仅占10.7%和1.1%,说明健身气功目前的宣传工作相当薄弱,运用新闻媒体提升健身气功的影响力还不够。目前健身气功宣传难的问题确实存在,但主管部门对健身气功宣传工作重视程度同样不够。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