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宁民族体育 走出大山焕发新光彩

    浙江景宁,以山为衣,以水为裙,以畲为魂。
    长久以来,作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畲乡体育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被很好地保存、传承和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景宁,看到的是一幅传统体育与现代生活交织交融的和谐景象。
    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中心地带,驱车向大山进发。盘山公路就像一条流淌的绿色河流在山里蜿蜒,美景在身边飞驰,一个小时后,在景宁郑坑乡中心学校门口驶停。
    此时,学校的大课间刚刚开始,只见几十个学生手持棍棒,扎起马步,耍起了功夫,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音乐声和棍棒的敲击声引来了周围的村民围观。兰庆祥就是其中之一,他时不时还发出啧啧声,“当初学校聘请我过来教授畲族传统武术,没想到孩子们学得都很快。”
    自古以来,畲乡人在劳动之余,农闲之时,节庆之机,以武会友,寓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成为一个悠久的习俗,是景宁畲汉两族民俗事项的经典之一。学生们展示的则是经过改编的畲乡武术。“跟国家武术操相比,我们融合了畲族拳,有了自己的特色,而畲族棍操则是我们独自创编的。”该校校长刘建平说,“把畲族文化元素融入课堂,孩子们玩得高兴,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让畲族传统文化得到潜移默化的传承。”
    如今,畲族棍术、赶野猪、操杠已经成了郑坑乡中心小学学生们最喜爱的“必修课”,全校97名学生,各个都会畲乡拳操、畲乡棍操,气氛热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传承畲乡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郑坑乡人民政府乡长雷振华介绍道,郑坑乡是景宁县畲族人口比例最大的乡,畲族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郑坑乡创新工作机制,发动民间力量挖掘保护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瑰宝,夯实民族传统体育基础,使畲族传统体育得以弘扬继承。“除了在学校普及畲族拳术、棍术操,我们还开展了成人的培训班,吸引广大在家农民普及推广这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
    眼前的一切,让景宁县地方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蔡赛敏很欣慰。两年前,景宁县老一辈的武术爱好者惊觉畲乡功夫传承面临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来抢救、挖掘、研究、保护,不但无处可言传承发展,而且将留下历史遗憾。于是,2012年,景宁县地方武术文化研究会顺势成立,两年多来,他们对景宁的畲乡功夫进行了挖掘调查、收集整理、传承发扬。“除了在郑坑乡中心小学和县民族中学等地进行教育传承之外,我们还组织社会成人班,并印刷畲族功夫的丛书,便于普及。”蔡赛敏说。
    每年,景宁畲族自治县都会通过民族性、集体性、表演性、展示性的竞技活动,展现畲乡群众‘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风貌。还会举办‘畲乡民间传统体育节’暨三月三体育一条街,并组织人员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累计获得各类奖牌100多枚。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景宁不断弘扬传承,也带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推进了景宁县体育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郑坑乡地处偏远山区,平日里,壮年们出山打工,乡里多是老人孩子。雷振华表示,乡里会搞各种体育活动,每年都会举行农民体育运动会,这样一来,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也提高乡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雷振华说:“体育创强的时候,有体育路径的健身设施运到乡里,还一度引起了周边村镇的哄抢,看得出大家对体育健身是非常渴望的,后来导致器材不够,继续添补。”
    一山之隔的渤海镇,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一个移民镇,镇上的居民都是从高山远山移民来的老百姓。“如今基层农村不断发展,我们镇党委、政府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些群众移得下、安得住,富得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高山远山移民到这里的群众,除了生产生活劳作之外,我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共享到我们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渤海镇镇长刘梅玲表示,为了让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老百姓生活得健康、融洽,镇里经常会举办一些体育活动,镇上的居民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今年,渤海镇开始争创体育强镇,将在梅坑村建造一个文体公园,“随着体育设施的健全,我们老百姓会有一个休闲健身的场所,很重要的一些作用,比如说我们传统的濒临失传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我们的群众业余生后极大地丰富了,他们不仅仅锻炼了身体,也有了载体和平台可以交流沟通,乡民群众也可以像城里的老百姓一样享受健身休闲,极大地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了镇风镇貌、乡风乡貌。是美丽浙江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生动体现。”

(汤怡虹 沈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