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民健身重在“全民”申城健身热涌动

    全民健身促健康,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全国第六个“全民健身日”里,申城处处涌动着健身热潮。
    这六年间,上海全民健身日趋成熟,由政府部门主导,吸纳社会力量,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建立“全民”健身的格局。随着市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突出了全民健身“全民”是主角。

贴近民众 营造健身环境

    在“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理念下,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去年,市体育局在7个区开展试点工作。今年,以“设施求增量、服务求创新、活动求便捷”为要求,全市各区县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截至5月底, 17个区县已基本完成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方案。
    通过打造群众基础广泛、趣味竞技兼备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增加市民参与的“热度”。元旦的东方明珠迎新登高和市民迎新长跑活动、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无限极”世界行走日、“勇跳月亮湾”市民跳水赛等传统、创新赛事赢得市民青睐,多元化的办赛主体也为“大群体”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为市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个性化选择。各级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健身团队等社会组织积极办赛,形成社团搭台、自主参与、自我服务的市民健身局面。健身日里,“谁是球王”中国民间足球争霸赛点燃上海赛区,市级机关干部羽毛球赛、市民游泳达标比赛、郊区广播操健身操赛引领百姓健身风尚。当日,区县和部分社区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健身活动和健身团队展示,如商务楼宇职工健身大赛,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沪港澳台龙狮精英赛,“马上篮球”公益活动,镰刀操、桑巴舞培训等。

管办分离 探索社会化机制

    在上海,公共体育服务不断得到完善,更多市民有机会回归到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要将全民健身功效最大化,请找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上海拥有一支4万余名的社体指导员队伍,拥有国家专业资格证书,并分为三个等级,达到了常住人口的1.94%。今年6月还特别进行等级培训,专项培训。同时,整个上海建有17个运动技能免费培训点,每年为近20万市民提供健身技能培训服务,引导市民喜爱一项运动,学会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一直强调:“社体指导员是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所以这支队伍的建设一定要重视。”在他看来,终身体育的概念就是在参与中形成的。“一项运动,跟随你一辈子,也让你一辈子受惠。”
    支持社会力量办赛是今年上海体育改革的“重头戏”。下半年将加快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大政府职能转移委托力度,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分类指导。2015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体彩杯”赛事项目社会公开投票活动已正式启动。据悉,2015年市民体育大联赛将设置50个项目,并根据选票决定最终的“运动菜单”。投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真正做到“我的运动我做主”。

凸显服务 更亲民便民惠民

    2013年,上海新建了71条健身步道,28个百姓健身房,超额完成了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计划建设要求;并新建了8家百姓游泳池和5个区级体质监测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2014年,上海还将新建60条百姓健身步道、20个百姓健身房和4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
    上海的全民健身工作将继续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国民体质监测的落实,推进体育设施开放和全民健身服务实施,不断提升市民的健身环境与质量。
    为解决市民健身需求日益高涨与场馆仍供不应求的矛盾,上海市体育局两手出击,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新建公共体育设施,重点建设基层体育设施。一方面着力“盘活存量”,让有限的场地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将用于超市、餐饮等非体育经营的场馆逐步收回,还之于体育,重新作为市民健身场所。“退租还体,还体于民,尽管操作难度非常大,也一定要逐步把这项工作做好。”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表示。
    赵雯副市长察看了全民健身日学校体育场地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情况,并在上海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上强调:各成员单位、各区县要提高认识、尽职尽责,提升群众体育工作水平,不断满足市民健身需求,促进市民体质健康。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落地,扩大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公益性开放,完善体育信息服务,提高体育场地的使用效率。要科学健身、注重实效,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健身指导,以在职职工、青少年等为重点人群,不断扩大社会参与,营造天天运动、人人健康的良好氛围。

(平萍 晓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