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请教练入学校 青少年素质全方位提升

    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连续七届广州市运会,荔湾区能稳居总分榜或金牌榜首,凭借的是扎实的基础和昂扬的斗志。高起点,自然有高目标。站在“制高点”的荔湾区,其目标已不在市运会的“锦标”,而是通过“体教结合”,全方位提升该区广大青少年的全面素质。
    该区体育和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体育要回归本质,更广泛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希望看到的;在夯实金字塔基础的同时,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区一级体校向高等级运动队输送更多人才,在国内、国际赛场上有所作为。
市运会“巨无霸”后的“转型升级”
    在过去七届市运会上,荔湾区的总分或金牌榜总数始终名列前茅。可以说,市运会孵化了荔湾区这样一个“巨无霸”,也成为区一级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指针和指标。“其实,从上一届市运会结束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荔湾区体育未来该如何布局,抛开竞技和锦标也不现实。”荔湾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虞飞表示,要超越就要有新的目标,关键点在于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
    经过2012年一年的酝酿,荔湾区体育局和教育局2013年将实施了多年体教结合的模式形成完善的制度。“虽然长期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规则。”虞飞表示,在广泛征求意见,不断酝酿、修订后,完整的制度开始成型。
    经费、人员、管理机构重新进行规整,改组了成立多年的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新一届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依然由主管工作的副区长挂帅,以荔湾区体育局和教育局为主要成员,区内财政、人事、卫生、科技等职能局派相关人员参与。“体教结合”这一探索多年的模式在荔湾区悄然深化、拓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形势很严峻,在这种大背景下,体育回归本源成为全社会的呼声,”荔湾区体育局负责人表示,“在搞好竞技体育的同时普及校园体育项目,让每名学生都掌握两三项体育技能,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硬指标也成了新目标。”据介绍,荔湾区教育局开展了体育艺术“2+1”活动,即每名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两项体育技能。
多管齐下 资源整合盘活整盘棋
    荔湾区深化体教结合在不断化解矛盾中前行,这样才能获得学校、教练、家长和学生的支持。近期举行的第16届广州市运会开幕式表演上,荔湾区一口气出了150人大课间展示、排球操、体育舞蹈3个节目,备受好评。
    荔湾区教育局体卫艺科体育专干游洪波表示,光靠行政指令来推动体教结合肯定不行,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建立一整套的评估、考核体系,给予各中小学应有的评价和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深化改革。如沙面小学输送了游泳世界冠军周嘉威等运动员,将这些纳入到中小学的评估体系当中,推动体教结合的开展。区教育局在特色体育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去年达到1400万元,今年也有1200万元。
    荔湾区体教结合的具体思路是,充分发挥业余体校专业教练员的作用,同时投入经费聘请体育老师,整合体校的技术资源和在校体育老师的人力资源,分类归入田径、篮球等项目组,建立总教练负责制,教练员接受培训后再分散到各学校和片区,兼顾业余运动员和普通学生的培训。“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这就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吧。”游洪波说。

(黄心豪  陈建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