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科学健身全民健康

    以“全民健身:服务与管理、质量与效益”为主题的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田野以经济社会转型期为研究背景,以体育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为研究视角,通过数据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做了一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体育活动与健康”主题报告。报告指出,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将会使人类走向终点!
    目前,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并已进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城市化、工业化等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国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重要变化为体力活动时间减少、体力活动强度下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超重和肥胖人数增多,肌肉力量、耐力等体质指标下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非传染疾病(又称慢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都是经济转型期国民体质与健康的特点。
    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状况不容乐观。田野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约为32.7%,一年中从未参加体育活动的成年人数比例超过50%,学龄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每周有3次校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约为28.6%,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人数明显偏低,与工作、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日常体力活动量减少相比,我国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和体育活动量明显不足,这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适应。由日常体力活动不足引起的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下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加体力活动,以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而体育活动要靠科学引领,科技支撑,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活动方式的研究数据发现,健步走、慢跑是最受欢迎的运动。田野表示,进行这样的研究是为国家体育总局在做政策制定、政策导向、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一个很好的依据。“1美元健身步道的投入相当于2.94美元医疗投入”,这一数据反映出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预防慢病有着积极影响,在医学届的专家和学者中也得到广泛的认同。
    自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慢病发生第一独立危险因素、公布《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以来,各国政府对体育健康促进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体育健康促进的政策、计划与措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民体质与健康,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全民健身运动的相关措施,加快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近期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些强有力的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保障。
    全民健身要靠科学引领,科技支撑,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是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田野在报告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有关体育活动量与健康效应关系、运动风险评估与运动安全监控、体育活动与体重控制、体育活动与慢病防控康复、体育活动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最后指出,经济社会转型期居民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导致体质水平下降;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有积极影响;体育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元功能和效应。希望专家学者们通过更多的理论研究,为体育决策部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为大众百姓提供更多有益的健康生活方式。

(季雪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