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方法灵活多样 体育锻炼向课外延伸

    从近几年学生体质监测的数据来看,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学生的体能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持续下降。造成学生体能素质下降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学生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
    当然一周仅靠几节体育课,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都是很有限的。体育课受时间、场地限制,学生活动量、密度、活动的项目都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学生除了在体育课中进行体能锻炼以外,更为重要的或更长时间的体能锻炼,则是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进行的。课余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学校体育课共同构成学生体能发展的体系。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课余性,它不受课程、大纲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因而组织方法非常灵活,既可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根据每个人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他们没有多少心理负担;另外,相对于课内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比较新颖,容易给人以新鲜刺激,例如投篮比赛、往返运球接力比赛,跳绳校园吉尼斯、橡皮筋创编大赛、广播体操比赛等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使每个学生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运动成绩好的学生,可按特长组织成若干运动队,例如田径队、游泳队、足球队、篮球队……吸收四至六年级的优秀运动苗子,形成梯队。中小学的运动队训练,常视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第一阶段。运动队参加各级比赛取得的成绩对全体学生都是一种鼓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活动可以开展校内或是校际间的运动竞赛。这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中小学运动竞赛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爱好和参加体育运动,检阅学校体育运动的成果,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互相观摩学习,加强团结。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强了学生体质。

(时均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