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保持优势项目发展校队模式

    1956年湖南衡阳就办起了青少年业余体校,开展了较为正规的青少年业余训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相继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场、游泳馆、体操馆等,通过抓选材、抓训练,衡阳在许多项目上都保有优势,运动成绩一直保持在湖南省领先位置,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然而,世事难料,正当衡阳体育人踌躇满志时,以2001年体育场、体操馆被拆除为分水岭,衡阳体育开始走下坡路,到2007年跌至谷底。其中受到最大影响和冲击的就是青少年体育和业余训练。湖南省衡阳市体育局局长康国雄娓娓道来,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窘况:没有场地,基本的体能、力量训练无法保证;没有队伍,运动员寥寥无几,教练员严重流失;没有训练,选材无人去,训练课无人上,训练管理无人抓;市运会停开,县市区青少年业余训练停办。这种状况从2007年开始转变,之后逐年升温,直到今天再呈上扬之势,训练规模不断扩大,运动成绩逐年回升。

梦想照进现实

    在康国雄看来,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举市体制”一直是衡阳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传统和优势。目前衡阳青少年业余训练形成了以体校、游泳跳水学校为龙头,以“一县一品”、“一校一品”基地为两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全新训练格局。值得一提的是,67个“一县一品”、“一校一品”特色基地,每个基地配备2名专职教练员、每个项目投入经费突破5万元。这一层级常年在训运动员达到1500人,短短几年时间扭转了县市区青少年业余训练的颓势。此外,从2007年开始投入近十亿元,维修改造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新建了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和广场等。2011年衡阳市恢复举办了市九运会,四年一届的市运会也将长期举办。有了硬件设施以及各类配套政策、资金支持,衡阳青少年体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练跳水可以得冠军拿金牌。”6岁的丁楚涵瞪着大大的眼睛,天真地说,“奶奶说拿金牌就可以去很多地方,我想去看沙滩。”丁楚涵是衡阳市游泳跳水学校的一名在训运动员,与此同时她也是西站路小学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丁楚涵就开始了在游泳跳水学校的基础训练,从身体素质训练再到学习游泳。目前衡阳市游泳跳水学校与附近的西站路小学合作,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选材、训练、学习、生活一条龙体系。校长欧阳波说,这样在保证运动成绩的同时,解决了文化教学和家长接送难点,安了家长的心,留住了运动员,提高了选材成功率。学校还由跳水奥运冠军熊倪亲自授牌成立了熊倪衡阳跳水学校,成为湖南业余训练的一面旗帜。
    此外,学校在县、区建立了5个市级游泳跳水训练基地,保障了后备人才储备、选拔和培养,建立起了人才库,将游泳跳水项目的优势保持。丁楚涵的师哥师姐已经站在了世界的舞台,跳水运动员何敏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获男子一米板金牌、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一米板银牌,水球运动员谭飞虎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获得银牌、2014年仁川亚运会上再获铜牌,游泳运动员王柯成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上获得铜牌。

从零开始 守望信仰

    “当时我们也不了解网球,但是有兴趣发展这个项目,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尽管一路走来有很多困难,但是现在喜欢网球的孩子很多,我们的教练都不够了。”衡阳珠晖区实验小学校长袁瑞新如是说。1992年,学校开设了网球项目。从场地器材到资金,再到与家长磨合,激发学生兴趣,困难重重,袁瑞新记忆犹新。坚持坚守,让学校经历了由两块水泥网球场地到如今的四块室外灯光球场、一块室内球场的“蜕变”,更在今年的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收获了5金5银2铜。这让袁瑞新感到骄傲和欣慰。
    网球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全校学生每周都有一节网球课。作为衡阳网球后备人才基地,小运动员从这里小学毕业后,继续到初中、高中就读,训练回到学校。常年在这里训练的小运动员有四、五十人,教练有5人。多年来,学校共输送27人进入省队。网球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在袁瑞新看来,网球等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孩子练就好身体,磨炼意志,同时还能帮助独生子女改掉不合群、不吃苦耐劳的缺点,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借助网球特长,小运动员们考上了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现正在学校任教的2名教练便是学校培养出的网球运动员,大学毕业后他们选择回报母校。
    学校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还开设了网球亲子课程,让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感受网球的魅力。现在学校俱乐部开展了10多个运动项目,聘请了30多位教练,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青少年业余训练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李雪颖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