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一小步健身一大步回归步行走出健康

    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本来没有关联的两件事有时会在某种特殊原因的促使下发生因果关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去年年底,北京公交、地铁执行新票制票价后,由涨价催生的压力扑面而来,当过去“四毛、两块”的背影还清晰可见之时,许多人在留恋之余已开始盘算如何出行更为合理,因为票价涨的不是一星半点,也不是简单翻一倍,而是翻几倍的问题。
    北京公交、地铁执行新票制票价也是势在必行,之前的低票价虽使老百姓受益,可背离了当初应当实行的正常价格,同时也养成了相当一部分出行者的惰性——原本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的地方,也要坐一站地铁,不仅增加了承运者的压力,而且长此以往,人渐渐变懒了。
    公交、地铁涨价并不是为了“奖勤罚懒”,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人们“锻炼身体”的意愿,虽然有些被动,可终究是为健身迈出了一步。
    据报道,从事房地产中介工作的姚先生在北京军博附近上班,他租住在万寿路,尽管两地间只相距3公里,但他原来每天都乘地铁上下班。公交、地铁涨价后,姚先生的生活成本有所提高,改变出行方式成为必然选择。他决定骑自行车上下班,尽管在“不光省钱,还能锻炼身体,也不堵车,何乐而不为”的话语中或多或少流露出聊以自慰的感觉,可未来对身体的舒张那是毫不含糊的。
    20年前,骑自行车是北京市民主要的出行方式。后来,当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后,人们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慢慢“淘汰”了自行车,出行工具随即“升格”为休闲工具。不过,诸多事实证明,人们并没有因为自行车的地位“提升”而获得更多的健康,反而在汽车的轰鸣及其他便捷的出行方式中越变越胖、越变越懒。
    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会在这次北京公交、地铁执行新票制后逐步显现,它不仅会对公交、地铁的客流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地激发了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
    走步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除骑自行车外又一较为理想的短途出行方式。受涨价因素的制约,“能坐车就不走”的时期已经远去,从之前无意识地走到现在有意识地走,它对身体的锻炼价值是有差别的。
    慢走对人体内多余脂肪与热量的消耗比较有限,如果我们将之前短距离乘车的习惯改为快走,其健身效果会非常明显,尤其是在长期坚持的情况下,必会获得健康回报。
    200多年前,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的学说,在此后的实践中,他的观点逐渐得到证实。过去,“优越”的环境造成了部分人的“安逸”,机体功能也随之下降。此次北京公交、地铁执行新票制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唤醒那些渐渐“沉睡”的人体功能。
    涨价只是一小步,对于健身而言,也许迈出的是一大步。

(李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