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素社街道小场地难挡健身热

    广州市海珠区素社街道位于珠江南岸,是老牌的街坊社区。这里被四通八达的马路包围,街道外面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华;街道里面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满是陈旧的居民楼,道路狭小,整个街道辖区的面积仅为1.6平方公里。然而就是在这样面积不大的街道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红火,成绩显著。
    素社街文化站站长肖镜堂介绍,目前整个街道共有14个健身场所,每个居委会配套一个健身场所。但由于街道辖区面积小,健身场所的面积也不大,但阻挡不了群众健身的热情。目前所拥有的8个室外健身场所面积都不是特别大,素社家园文化广场相对较大,面积有1500平方米。室内健身场所相对于室外就更少了,仅6个,但海珠区全民健身中心坐落在素社街辖区,使室内场地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一位经常在素社家园文化广场锻炼的陈大爷告诉记者,他原本中风走不了路,后来加强了锻炼,他现在能不依靠子女的撑扶来到这里活动身骨,也结交了许多爱好运动的朋友,但是场地还是太小,器械偏少。
    为了在有限的场地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街道文化站因地制宜,根据社区体育设施和群众兴趣成立协会,定期组织协会带领群众在楼房空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他们进行指导,安排他们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并由他们来带动周围群众的积极性。目前该社区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有300人。
    尽管场地受限制,但社区的体育活动开展红火。目前街道共有太极拳、柔力球、健身气功、毽球、体育舞蹈、乒乓球六支自发的健身队伍,其中乒乓球、健身气功、广播操发展不错。素社街每年都会开展乒乓球比赛,共坚持了13年。广播操也获得广州市第一名,并代表广州市参加在肇庆举办的广东省全民健身广播操比赛。
    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的体育,肖站长认为必须坚持三点:一要进一步发展健身场所,加大社区健身设施投入力度;二要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导作用,要让他们要掌握更多体育项目,通过他们辅导群众,提高群众对体育的理解,从而带动更多人加入健身行列;三是相关部门要多开展体育活动,让群众多参加活动,提高群众健身的积极性。

(黄心豪  黄桂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