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一绝”李宽建筑工程师的掷子情缘

    想见识北京“牛街一绝”扔掷子,每天早上7点到牛街西里一区的住宅楼间的空地即可。扔掷子的由来是这样的:古时女真族用石头做的“掷子”击打猎物。到了清朝,扔掷子是善扑营摔跤手练习基本功的方法。清朝灭亡后,两名清朝侍卫流落到现在的牛街地区,传授扔掷子的技法。

从摔跤运动员到建筑工程师

    现今这牛街扔掷子队的队长是70岁的李宽。李宽曾是摔跤运动员,他的祖父、父亲、哥哥也都练摔跤。12岁时,李宽开始练掷子,也是为练习摔跤基本功。李宽说,扔掷子原是“清宫大内秘技”,不可外传。那时候在牛街,也只有少数人会。小时候只能偷偷地学。天亮前,趁路灯还亮着的时候练,路灯灭了,天亮了,就不练了,怕人看见了学去。李宽曾经用过的上年头的掷子和练习时穿的褡裢都已经进了博物馆。
    上大学时,李宽选择了建筑专业,后来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牛街拆迁。牛街街道办事处怕掷子失传,找到李宽,成立了牛街掷子队。2010年牛街办事处花30万给牛街掷子队建了现在的训练场地。这也就有了无论刮风下雨,大汉们在训练场里围成圈儿传接掷子的情景。
    李宽说,与过去不同,现如今扔掷子只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健身方式,目的是强壮了去养家。而扔掷子的手法和脚下的步法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肉碰铁”讲究“礼”与“理”

    李宽介绍说,掷子有铁的、铝的,有7斤半的、有15斤的、还有20斤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掷子扔多高、扔几转都是学问,接法就有12种。扔掷子有四个境界:会、好、美、飘。练上两个月,会扔了,但是其中无悟;练上七八年,会扔、会接,这就是好;而美,就是不能让观众觉得这掷子沉;飘,就是像手中没有掷子一样灵活,这功夫需要20年以上的历练。
    “这是肉的碰铁的,没被伤过、戳过,就没练过掷子。起茧子、劈了指甲、手指缝针,都不算事儿。”李宽说,扔掷子练的是意志品质,还有一股子横劲儿。他十分看重扔掷子中的人生哲理。
    扔掷子讲求“礼”。李宽说,扔掷子比接掷子难,扔的前提是要让对方接到,如果对方没接到,要说一句“我的”,意思是“我没扔好,是我的过错”。要是有人干净利落地接到,大家伙儿还要送上一句“好劲儿”,表示赞赏。
    扔掷子讲求“理”。李宽说,扔掷子里的“抬头看身儿,低头看把儿”,放在人生中就是“抬头看路,低头做人”。
    现在掷子队有20多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在职的占到了八九成,职业各异,以四五十岁的居多,而年龄最小的队员便是李宽16岁的孙子李畅。每天一早起来在这里练上一个小时,然后精神抖擞地去上班是很多队员的习惯。大家伙说日子长了,感觉自己手、眼、腰、腿都要比一般人灵活。

坚持不易 未来可期

    “传,永远免费。”李宽虽然免费教,但有个前提:不是每个人都教。收学生,李宽看重人品,不是这块料儿可以练,但是人要正。“师傅说‘谁练谁棒,不请’。有的是来传承的、有的是来玩儿的、有的是来混的。”李宽看得清楚。他说,过去生活单调,练掷子觉得好玩儿,现在生活丰富了,练的人越来越少。20多岁的也有,只是没有老一辈执著了。“现在家里都一个孩子,扔掷子危险,出了事儿怎么办。”
    掷子队练习用的掷子是李宽在外地定做的,200块钱一个,丢了就没了。受场地条件限制,队伍表演的机会也不多。几年前,李宽的队伍十分需要帮助和支持,现如今情况在慢慢改善,队伍外出表演有了补助。李宽也开始在附近学校里教学生们扔掷子。掷子由两三斤重的木头制成,复杂的技法也进行了简化,为的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扔掷子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将这个项目传承下去。
    “能坚持到现在不容易。”李宽很感慨,哥儿几个每天“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训练场让李宽很感动。孙子对于扔掷子的喜爱和悟性也给他增添了信心。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