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空竹传人李连元 从玩家到传承者
当年北京广内地区下斜街的都土地庙庙会,是与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花市庙会齐名的京城五大庙会之一。每逢开市特别是春节庙会,售卖空竹和表演空竹是庙会的重要内容。四五岁时,李连元便与空竹结缘,都土地庙有着让他终生难忘的珍贵记忆。李连元是第三代空竹传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玩转空竹
李连元回忆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多数时候爷爷带着父亲在北京天桥三角市场,逢三的日子在都土地庙庙会,春节在厂甸庙会做生意,冬天卖糖、元宵、茶汤,夏天卖汽水、冰棍、酸梅汤。为了聚拢人气,聪明的爷爷想出了抖空竹吸引路人的方法。“单轮空竹在奶奶手里像一只爱叫的小鸟。最初奶奶是把抖响的空竹传到我手里抖,后来我和奶奶同时抖,奶奶做‘钓鱼’,我做‘猴爬杆’。奶奶做‘闪金背’,我就把空竹扔得老高。”李连元说,“我总说昔日空竹为营生。我们一老一小的表演挺招人喜欢。空竹一响,声响人聚,生意就好做多啦!每当这时,爷爷和父亲做生意的劲头儿可大了。”
年幼时,抖空竹不仅是招揽人气的“法宝”,同时也是李连元最得意的一项技能。那年代,家里孩子多,空竹少,奶奶就手把手教会了李连元抖壶盖儿。聪明的李连元举一反三,于是锅盖儿、杯子盖儿也都不在话下了。李连元曾特意带着杯子盖儿到了学校,向同学们“显摆”他的新绝活。现如今,68岁的李连元早已玩转空竹。砂锅盖儿、呼啦圈、凳子、手绢、啤酒桶等异形空竹在李连元的手中漂亮地上下翻飞,花样也是不断翻新。
“这玩意儿越是惊险就越有乐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的建立,让空竹在民间,在国内外的各类舞台上大放异彩。艺术团走进了武警部队、敬老院、幼儿园,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鸟巢。不仅如此,空竹还从北京走向了世界,艺术团将精彩的空竹表演带到了澳大利亚、南非、新加坡,日本等地。
传承空竹
距离曾经的都土地庙不到500米的地方,北京报国寺南广场西侧的一座小四合院内,是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题博物馆--空竹博物馆。每年这里都吸引众多世界各地的空竹爱好者前来参观。李连元是这里热情好客的“大管家”。参观者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全方位了解空竹的历史,还能和李连元学上几招儿。“有这个博物馆特别好!”李连元感慨地说。2009年博物馆开馆,有了这个博物馆,空竹就像有了“根据地”。
“空竹进校园”是传承空竹的有效手段。目前空竹已成为广内街道辖区内10余所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还进入了幼儿园。此外,街道还与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建立了合作,将北京空竹博物馆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的培训基地。上斜街小学从2007年开设空竹这一校本课程,空竹也已融入了校园文化。学校还创编了“空竹操”,不定期举办空竹技能比赛,每月举行“空竹娃娃”评选,每学期开展“校本课程展示月”主题活动等。这所学校也是李连元认可的空竹传承学校。李连元是十分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李连元把记忆法运用到教授空竹技法中,他编了抖空竹六字诀。在学校教孩子们抖空竹时,他通过六字诀,教孩子们快速记住抖空竹的技术动作。李连元鼓励孩子们创新抖空竹技法,孩子们把玩溜溜球的动作融入抖空竹中,他也跟着学起来。“我既然是个传人,就哪种都要会。无论学哪个,都不能半瓶子晃荡,要钻研。”李连元说。
如今广内街道每年都举办空竹邀请赛,至今已经举办十届。李连元见证了比赛发展的全过程。李连元坦言,比赛的规则、规程等都在不断完善中。李连元热爱生活,更热爱空竹事业。他认为现在空竹发展的势头很好,从在校园、社区内普及,让更多人抖空竹,到发现空竹精英,吸收进入空竹艺术团,空竹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好。现在李连元的徒弟中,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还在上小学。他们中有农民、公务员、大学生等。“传出去是最好的保护!”李连元说。
(李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