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起健身气功俱乐部“让百姓说了算”

    “年纪大了,要培养年轻人。”说这话的是70岁的朱桂芳。朱桂芳从2002年开始习练健身气功,从中受益的她,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天早上带着自己健身气功站点的25名健身气功爱好者习练。她不仅是一级社体指导员,同时也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健身气功俱乐部的理事长。在她看来,俱乐部的成立能够让健身气功更加可持续地发展。

    在三林镇的三林广场,活跃着多支健身队伍。三林镇文广服务中心书记、主任王建军告诉记者,这里全年无休,即使是冬天,每天早上也聚集着很多老百姓在这里健身。,健身气功队伍便是其中一个。与三林广场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三林镇文广服务中心,让镇上各支文体队伍有了“依靠”。王建军说,三林镇农村动迁人口多,是上海的“人口大镇”,也是文化名镇,目前已建成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全镇共有设施齐备的社区文化中心6个,初步形成了“6分钟文化圈”,常年活动的文体队伍达250支。

    “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老百姓对健康的追求大于文化需求。”王建军很感慨。他说,健身气功在三林镇有团队、有组织、有基础,于是2013年6月我们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三林镇健身气功俱乐部,会员覆盖全镇250余名健身气功习练者,这让健身气功爱好者们又有了一个身边的组织。让王建军十分看重的是俱乐部充分反映百姓意愿的作用。百姓身边的健身气功社体指导员骨干作为俱乐部的理事会成员参与到俱乐部的管理运营工作中,充分代表群众,表达百姓需求。

    目前俱乐部日常活动已经常态化,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社区健身广场,文广服务中心一楼设有工作室。俱乐部实施自主活动和管理运营的模式。在摸索中发展的俱乐部有组织、有人员保障,每年有普及推广计划。有经费保障,每年政府拨付文广服务中心的文化活动经费共250万,健身气功能够得到每年20万的投入,用以购买服装、教材等。同时逐步在全镇6大社区设立了站点,并不断扩大社区站点影响。此外,每年定期举办全镇健身气功交流比赛、活动以及健身气功培训等。在每年的年度最佳团队评选中,健身气功俱乐部都榜上有名。

    王建军说,像健身气功俱乐部这样“政府主导,文广服务中心指导,协会引领,团队参与,百姓共享”的发展模式,受到了百姓欢迎,发展势头良好。这样的运作方式对于地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调动社会力量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民间组织引领项目有序开展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形成了良性互动,激发了社会组织的活力。我们的工作观念和实际工作有了变化,事情都放手让俱乐部自己去做。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刚刚起步的健身气功俱乐部也让王建军心里没底。他说,政府做的还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需要。政府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民间组织的培育和成长。俱乐部还需进一步完善机制,由于没有经验做法可循,标准等很难拿捏。同时管理人员的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俱乐部核心管理人员还需提高管理能力。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加强辅导培训等。

    像这样民间自发发展成立起来的健身气功俱乐部,不仅是将各晨晚练站点整合起来,也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多的是“骨子里”管理运营机制的变化和革新。为老百姓说话,让老百姓说话,更要听老百姓说话。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