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参赛安全马拉松专业急救团队必不可少

    在3月15日举行的无锡马拉松比赛中,一名半程选手在离终点线不远处倒地心跳骤停。幸运的是,现场急救人员迅速到位,在最短时间内实施了心肺复苏及心脏除颤,成功将选手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800多场马拉松赛事,猝死发生概率为五万分之一。而近几年国内马拉松比赛风起云涌,办赛者们最为担心和头疼的问题就是参赛安全。2014年,国内马拉松出现了4例选手猝死事件,如何保证选手们的参赛安全、避免选手猝死情况的发生,一时间引起了各方议论和探讨。

    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日本东京马拉松,这个每年有三万多人参赛的马拉松保持着零死亡率的纪录。据介绍,东京马拉松前半程每5公里、后半程每2、3公里设置一个医疗救助站,每隔三分钟的路程都有2人一组的救援志愿者带心脏除颤仪待命,线路上有专业医生或跑步或骑车跟随选手一起比赛,这些措施确保了选手出现状况时,能够有专业人士第一时间到位展开急救。

    再看这次救人的无锡马拉松,组委会跟国内专业的赛事现场急救系统第一反应合作,赛道上共派出志愿者急救队员170人,配备AED共46台,电动车50辆,指挥车4辆,动态分布在赛道上。平均每250至500米有一位急救队员,每500至1000米就有一台AED,其中还有20位队员是参赛选手,陪伴选手跑完全程和半程。

    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在本次抢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无锡马拉松当天9点17分,一位参加半程马拉松的选手在20.3公里处倒地,一分钟内已经有急救人员到位,在确认无反应无呼吸时开始实施心肺复苏,三分钟之内两名携带AED设备的急救人员已经到达现场开始进行心脏除颤。至第四分钟,选手已经恢复呼吸,随后被送往医院。

    医疗专家建议,对于心脏骤停的人尽快实施心肺复苏和心脏除颤,是挽救生命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这个“尽快”大致界定在4分钟左右。过了4分钟,大脑会出现不可逆的缺血缺氧坏死,每拖延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下降7%至10%,10分钟以后急救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东京马拉松救援指挥田中博士曾经说过:“我们的核心工作不在于避免概率事件的发生,而是提升救活率。”

    大家曾经对加强马拉松参赛安全问题议论纷纷,很多建议其实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现在看来,除了对选手大力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和评估能力之外,最为重要的是配备一支专业的现场急救团队,制订相应的急救方案。这次无锡马拉松的生动案例说明,如果不是组委会有那么细致专业的措施,急救人员不能及时赶到选手身边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无锡马拉松急救运营团队的第一反应的确为国内马拉松安全保障作出了表率,希望今后国内大型的比赛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的专业团队和人士。

(许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