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建立内蒙古全民健身新常态

    内蒙古有幅员辽阔的草原,有毗邻俄罗斯、蒙古国的区位优势,具有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底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实现群众体育工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日前,内蒙古体育局局长谭景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通过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群众体育生活化,让体育融入每个家庭生活形成一种新常态。在谭景峰看来,群众体育生活化就是要实现各类人群都“有参与健身的意识、有适合的体育项目、有健身的场地、有适合的指导老师”的一种全民健身新常态。
    近年来,内蒙古体育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倡导全民健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群众参与健身的意识明显增强。2014年,全民健身工作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各盟市党政领导班子工作“三位一体”的考核内容,有效促进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但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要求相比,与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目标相比,内蒙古的差距还很大。比如: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基层全民健身组织薄弱、体育资源规模不足、服务不足,城乡及地区间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现有体育场馆开放率和利用率较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健身仍停留在有意识而无行动上等,体育部门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谭景峰认为,群众体育生活化,根本要从满足群众参与健身的基本需求出发,解决群众想参与什么项目、能参与什么项目和怎么参与体育项目的问题。了解群众想参与什么项目,就是要科学分析、合理布局、广泛开展适应各类人群的全民健身项目,做到有的放矢,科学指导并推动群众体育多元化发展。在全面了解群众想参与的健身项目时,准确了解哪些是易于推广、便于参与的项目,哪些是高危项目,哪些是需要具备一定基础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参加的项目。通过积极引导,推广大众便于参与、群众喜爱的项目,加强对高危项目的监管。最后,解决怎么参与的问题,就是要根据群众需求,落实好“三边工程”。他说,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三驾马车”的分母,群众体育基础抓好了,健身活动才能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才能出好苗子、出尖子;全民健身消费水平提高了,体育产业才能壮大,三者才会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今后,内蒙古将对《内蒙古自治区全民健身条例》进行立法修订,切实从转变管理职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入手,加强对群众体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顶层设计、指导协调和服务监督职能,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提供服务保障。增强体育与发展改革、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跨界整合、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从体育部门主管向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从单一的动员健身向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转变,挖掘并发挥群众体育的多元功能和在民生服务中的社会价值,促进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转型升级。
    谭景峰介绍说,2015年内蒙古体育局重点支持满洲里市打造城市全民健身示范区、支持五原县打造县城15分钟全民健身圈、支持四子王旗实现行政村全民健身路径全覆盖,还将选取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打造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争取多方投资,建设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0个、苏木乡镇全民健身活动站100个、嘎查村小型全民健身活动点1000个,建成三级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实施“百县万人”全民健身设施工程,建成一批包括旗县级健身中心、城市社区和乡镇健身中心、健身广场、体育公园、登山步道等小型、多样、便民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满足各类群众多元化健身的场地需求。继续实施“一地一品牌,一地一特色”全民健身品牌创建活动,年内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00多项。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重点向基层和农村牧区倾斜,做到场地、组织、活动“一盘棋”,使群众体育融入百姓生活。

任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