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拍鼓竞赛规则》发行手拍鼓向我们走来

    《手拍鼓竞赛规则》于2015年4月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审定正式发行,在各地的培训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怎样的一个项目?记者日前采访了负责项目创编的厦门大学教授郑捷。

项目创编历时四年

    手拍鼓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副主任刘北剑倡导,在健身秧歌、健身腰鼓负责人俞玫的直接率领下,自2011年2月开始,组织多省市各方人士经过为期近4年的调研、论证、研制出雏形后,又经专家、学者、基层社会体育精英骨干集体把脉、反复修正、逐级审核,于2014年6月正式向全国推广。
    郑捷说,凡是接触到手拍鼓项目的练习者都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项易学、易练、易掌握、易被大众接受,既适合于普通老百姓健身娱乐,又具有一定表演与观赏价值的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运动项目。目前,来自各省市参加过全国培训的学员们成为了当地推广手拍鼓项目的中坚力量,据悉,上海、江苏、江西、浙江、安徽、深圳、长春、贵州、四川、厦门等省市在各级体育局、老龄委、老年体协的大力支持下,不但办了培训班,有的还举办了比赛,许多社区舞蹈队、秧歌队、腰鼓队拍起了手拍鼓便爱不释手,参加各类表演频频获奖,手拍鼓团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一派良好的发展势头。
    郑捷介绍说,手拍鼓是以各民族传统鼓的基本风格、 技术技巧为基础, 运用可调节式多功能运动鼓, 在音乐或无伴奏情形下进行的身体动作与拍鼓动作融为一体的健身项目。
    手拍鼓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拍打使手部穴位和肌肉受到较大的振动,兴奋肌纤维和神经,利用经脉系统传导振荡波,打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协调和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的功能实现的,即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整体,起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常言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经络以通为用,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也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内外协调,生气血、布律液,确保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旦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将受到阻碍,脏腑的功能便将受到影响,因此。畅通经络是中医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创编原则兼具“五性”

    中医学中拍打法又称叩击法,是用侧掌、手掌、手指指尖或将手捏成空拳叩击肌肉的一种按摩手法。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平掌拍击法、指尖叩击法和空拳甩击法等。在充分了解民族传统鼓韵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击鼓的身体动作。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朝鲜族、土家族、瑶族、西域鼓、非洲鼓。
    “创编原则,有五个特性,特色性:以鼓为主体;全面性:拍打体位、拍打节奏多变;艺术性:运动方位、方向、移动、动作美感;科学性:运动时不憋气、适当的吼与喊,气韵通达;技术性:拍打手法。”郑捷说,音乐风格应具有民族特色,节奏明快,鼓点、旋律清晰,有助于队员与观众的情绪调动,音乐节奏和速率应考虑到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动作开始前的音乐前奏不允许超过二个八拍,音乐与动作应同时结束。   
    郑捷表示,审视成套动作的总体情况,对动作技术、音乐、节奏、队形、路线、方向、场地运用的编排以及动作完成时出现的姿态、力度、幅度、整齐度、感染力等错误的减分。规定套路动作必须以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推广的教学光盘与教材为准,不允许改变动作结构和技术;不允许改变动作方位和顺序。集体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划一,队形展示清晰。气氛活跃、表演有激情,具有感染力。
    自编套路科学性:根据各年龄段的性格特征与差异把握成套的运动速率、运动强度和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确保全体队员完成动作规格的一致性;开始与结束部分应相对舒缓;成套过程保持有氧运动状态,符合运动的生理与心理规律。
    民族性:选择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韵、鼓韵旋律为伴奏乐,结合本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巧妙击鼓,展示各民族健康向上、活力无穷精神风貌,提高动作的视听效果。
    对称性:指运动轨迹(左右、前后)与左右手运用的均衡程度。动作设计应强调对肢体的全方位影响,要以操化动作为主体,注重锻炼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增强身体的平衡、协调、灵敏素质。
    多样性: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音乐配器、鼓点节奏、场地运用,空间层次、移动线路、队形变换、动作韵律(幅度、力度、强度)等方面,提高成套动作的观赏性。
    普适性: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扩大音乐选择的内涵与动作创编的外延,让古典、戏曲、乡村民谣与爵士、摇滚、嘻哈、布鲁斯等音乐并存;使传统鼓点、舞蹈身韵与现代打击乐、身体律动相融,充分展示开放的心态与健康向上的时代感。

(曹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