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常州模式”

    江苏省政府近期首度公布了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常州大市和下辖两市五区实现“满堂红”,全省仅南京和常州两家。

政府推动 形成合力

    “秉承‘体育即民生’的理念,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大格局,破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问题,是常州市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核心理念。”常州市体育局局长朱笑冰表示。
    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8年将“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2012年开始,市政府连续4年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为“民生幸福十件实事”,并将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明确规定每年体育彩票公益金70%以上用于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该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政府每年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工作以政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各辖市、区。
    为了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常州还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市长牵头、41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联动机制。

政策创新 激活市场

    4月10日下午,2015年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签约仪式在市行政中心举行,27家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接2015年度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8项,总计获得政府财政支持250万元。
    近年来,群众健身热情空前高涨,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既是体育事业管理者,又是体育服务“供应商”的体育行政部门力量有限,依靠现有资源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3年底常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办法》。去年4月,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首批18个项目对外公开发布,46家企业和体育组织参与竞标;7月,16家单位与政府签约,政府为项目“买单”共99万元。贯穿全年的18项赛事活动,现场观摩和参与的群众近10万人,共吸引社会资金超过100万元,达到了高效规范化使用财政资金、满足群众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目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发展成果 群众共享

    近一年来,每周日下午,王玉芳就相约邻居在南夏墅街道全民健身中心打球。“原来都是开车去湖塘打球,现在街道建起了健身中心,再也不用开车赶到城里去锻炼了。”王玉芳说。
    2012年末,在武进区体育局的推动下,南夏墅街道投入300万元,把文体活动中心升级为全民健身中心,室内活动场地从200平方米拓展至近2000平方米,建有羽毛球场、动感单车室、乒乓球馆、瑜伽房和体质检测中心,还配备了5名专业健身教练。中心每天上午免费开放;下午和晚上针对会员开放,按成本收取费用,最贵的运动年卡还不到600元。如今,大部分常州人都能像王玉芳一样,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
    该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常州市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明确提出城市居民步行约800米,就有健身活动设施,就可享受公共体育服务。
    而今,这一蓝图早已变成了现实。目前,全市所有316个城市社区全部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全省首批“10分钟体育健身圈”达标城市,基本实现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群众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市老小区、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达标率100%;建设体育主题公园13个;市属23个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全市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指导员超过32人。

(杨杰  陈新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