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参小”项目成果惠及学校体育

    童话装、街舞装、运动装……篮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击剑、茶艺……这不是一场化装舞会,也不是一场体育比赛,这是首都体育学院、和平里第一小学“高参小”项目成果汇报暨和平里第一小学“七彩阳光”体育节的活动现场。

体育节:展示“高参小”阶段成果

    和平里一小校长彭藐介绍,首都体育学院与和平里一小共同参加的“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已经近一年时间,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为此两校联合举办以“首体和一联手共发展,大手小手携手同进步”为主题的体育节。就是想通过增加院校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高校与小学校园文化的融合,达到文化育人、强健体魄、快乐发展的目的。“一个小小的体育节,能体现学校的文化,体现团队的合作,体现孩子的阳光,体现学校的方方面面。”
    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气息的开幕式之后,学生们投入到内容丰富,乐趣十足的比赛中。除传统的田径项目外,履带车、运转乾坤、旋转飞碟、天空穿越、三人同行、踏石过河等集体项目和亲子项目格外引人注目。“好玩、有趣、考验我们集体的力量”,“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赛很开心”这是小学生们对这些全新的比赛项目的评价。

高小携手: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对于这样的“高参小”携手,首都体育学院教师、和平里第一小学“高参小”项目兼职校长辛迎喜说:“‘高参小’项目就是综合校内外一切有益于小学体育工作的优势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在项目开展得一年时间里,首都体育学院为小学创编了小学生田径、体操、武术等课外活动方案及课程体系,同时还开发有各种课程的趣味游戏100例。
    据了解,北京市高校及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工作将至少持续到2020年。对此,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院书记张仁秀表示,由于这样的合作模式非常新,因此在携手中,高校与小学之间首先要进行磨合,明确双方的合作方式。“首都体育学院参与了6所小学的体育特色发展工作。在参与过程中,学院采取主导课外活动、助教体育课程、参与体育竞赛、到高校参与互动的形式推动工作,并且创编了《服务首都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手册》以及小学生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的球操、游戏、课外活动方案及课程体系,为各学校的体育特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共赢:期待深入开展

    虽然“高参小”工作才开展一年,但已得到小学的认可。和平里第一小学校长彭藐表示,通过“高参小”项目,全面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与品质,提高了学校的篮球氛围和课程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教师团队业务和科研水平。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到了乐趣,不仅通过学校的特色篮球项目锻炼身体,主要是提高意志品质。
    不过在她看来,“高参小”工作也需一些改善。“一方面,项目刚刚开展一年,项目只惠及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学校更希望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能更广泛地惠及全校学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场地和资源有限,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更多高校资源给予学校帮助,推进学校发展。”
    人心齐,泰山移。要让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让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光凭小学的一己之力,还远远不够。必须依托具有科研与实践优势的高校和社会力量,多方作用,努力搭建协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平台,才能最终实现小学“体育、美育工作科学、有序、和谐地发展”。

(季雪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