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登山步道百姓眼中的“绿色健身器”

    在重庆这个多山且不乏山路的地方,建设健身登山步道,就必须有别于其他人行步道的特色。因此,在登山步道的建设中,重庆通过“四个”结合,不仅凸显登山步道的体育健身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
    在建设中,首先是将登山步道建设与健身路径结合。将健身器材融入步道建设之中,利用林间平地,设置健身器材,为百姓健身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丰富登山步道的健身功能。二是将登山步道建设与科学健身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在登山步道进行实地登山测试,在步道沿线设置不同健身人群身体机能运动指数和健身小常识,让百姓在登山过程中检验自己身体机能指数(如心跳、肺活量等)并掌握科学健身知识。三是将步道建设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在步道上设置本地文化特色、旅游特色和名言警句等宣传牌,使登山步道成为集人文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健身场地。四是将步道建设与农家乐相结合。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百姓自发登山健身休闲,登山步道上都会出现滚滚人流的场景,也使农家乐变得异常热闹。
    黔江区西山公园登山步道与城区的万米河滨健身长廊相连,步道全长1.9公里,共有2028级梯步,步道海拔高差150米。步道从起点到终点,每隔一段距离都有登山自测标准和科学健身标志牌。
    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上的登山步道,因其设计初衷是让登山者在曲折的攀爬过程中体验人生的起伏,因此又名“人生路”。从山脚到山顶的1965级石阶随山势的起伏、抑扬,把人生划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沿途除了设置健身器材、休息石凳及科学健身的标牌。“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家人来登一次山,既锻炼了身体,又能陶冶身心,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带着5岁的女儿前来登山的陈新宇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建成登山步道164条,每天进行登山健身的市民达数万人次。对此,重庆市体育局局长辛世杰表示,登山这一健身方式和重庆人爬坡上坎的生活方式十分贴近,健身登山步道因其便民、利民和科学有效的健身形式,被重庆市民亲切地称为咱们老百姓的“绿色健身器”。

(邓红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