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从不起眼到不简单 棍文化的传承

    对于武术习练者来说,在器械练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棍似乎是再普通不过的“兵器”了,很多时候棍只是一根木头,或者一根较直的树枝、竹节。
    但在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重庆国学院武术研究所所长陈宝强眼里,棍为“百兵魁首”,纯木质的棍子在历代日益严厉的禁兵政策下是为数不多的平民武器,是传统武术中的实物类武术遗产。
    陈宝强出生于江苏沛县,那里习武氛围浓厚,他自己也从小就喜爱武术,从大学开始学习鞭杆(一种木质短棍)。他说,鞭杆最具包容性,因为它融合了各种武术器械和不同的拳法,有戳、劈、点、压等近20种技法。在使用棍的过程中,他对研究棍同样产生了兴趣。
    近些年来,陈宝强痴迷于对棍的研究,但由于实物类武术非遗研究极为冷门,材料搜集和田野调查费时费力,他通过10多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积累了数十种棍材,研究内容涉及植物学分类、材料工程学等多领域专门知识。
    陈宝强说,小小的一根棍,里面的知识其实并不简单。中国幅员广阔,南北地理差异大,各地产物风俗也不相同,所以棍的材料、质地、特点也不相同:在棍的材料上,华北多用白蜡,岭南不产白蜡,但到处生长的榕树的气根笔直坚硬,是做棍的良好材料,除此外,南方的山茶树、东北地区的柞木、重庆四川地区的赤楠、黄荆等等都是做棍的材料。做棍的木头除了要求材质坚硬,还要有一定的韧性,不能有太强的手感震动。“棍材有五德——直、长、劲、美、奇,与之对应,棍材审美也有五病——弯、短、脆、丑、俗。”
    陈宝强认为,小小的一根棍子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虽小道,犹有可观者也”,武术赋予了棍深奥的内涵,也发展出了棍的文化。而通过对棍这样系统、全面的研究,陈宝强也先后写出了《“兼枪带棒”棍法考略》、《马颖达与西棍》、《西棍美材:陕西红拳实物类武术非遗调与保护》等一批论文。
    2006年,陈宝强开始在西南大学教学,他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学校操场上练习鞭杆,一些学生看到后也加入进来。在重庆,前后有400多人跟着他学习鞭杆,不过真正喜欢并坚持一年以上的不过百人。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