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体现创新模式

    2015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圆满落幕,分别时刻中外小选手依依惜别,倍感留恋,相约明年再见!而在赛事成功的背后,除来自上海市教委、市体育局等的大力支持外,还得到了海内外各方力量的鼎力协助,开创了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通过联合办赛、多元合作,探索青少年足球赛事运营的创新模式,积累了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经验。
以球牵线 以侨搭桥
    记者了解到,赛事由海外侨团侨领资助的机票及保险、公益捐赠款、物资等累计达到930万元人民币。那是海外华侨领袖为了祖国的“足球之梦”奔走筹措,通过侨团组织、公益资助、民间外交等形式,推进赛事顺利开展,展现了海内外华夏子孙共谱“中国梦”的感人篇章。
    侨领们或奔走拉赞助,或自掏腰包,自行担负了参赛队人员的来回机票费用。仅旅德上海华人华侨总会会长、欧洲上海社团联合会会长龚礼明一人,便担负了3.5支海外球队80余人的机票费用。他还发动了法兰克福的总领事,一起促成了法兰克福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球队的成行。旅居澳大利亚20余年的吴懿红说:“身处异乡,体育是一种最好的语言,帮你融入当地社会。”龚礼明表示,侨胞可发挥语言、文化等优势,运用住在国的影响力,为祖国青少年足球事业“牵线搭桥”,这对华侨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回馈祖国的“大好事、大善事”。还希望,在中国足球发展之路上,能让更多的校园足球队“走出去”,与国际先进的青少年足球队伍交流学习。
打开“窗户” 正视差距
    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赛作为上海校园足球联盟赛的点睛之赛,人们更为关注不同国家开展校园足球的理念和做法。
    上海依托的是涵盖大中小学各年龄段的“四级四段”赛。校园足球联盟成立三年多来,成员学校已达280所,覆盖了17所高校,16个区县的39所高中、91所初中和133所小学,注册学生球员数近万人。每年举办2000场比赛,赛事历时近9个月。
    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丁力说,国际足球邀请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校园足球“高原”的发展现状,找到差距,取长补短。比赛结果预料之中:代表中国参赛的上海、福建和内蒙古的四支球队,都未能从小组赛突围。差距还不止在场上,目前校园足球发展普遍遇到的师资瓶颈,如专项足球教师只占联盟学校体育老师的41%,配齐还需近600名足球老师,缺口不小。
    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在沪成立,参赛的12支队伍成为首批成员单位。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理事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表示,市教委正把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维度。同时也不断做出新尝试,如成立市大学生裁判协会,由学生吹罚比赛,以培养学生公平竞赛的精神。还将引入市场化,加大投入和加强专业足球师资力量的培养。上海已制定了管理办法,让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入校兼职,同时强化体育教师培训,首批1500名教师的培训已经开始。此外,上海还将引进“英超”培训模式,展开中高级教练员培训,培训区市级学生足球队的教练。

(平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