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医疗三结合 共同提升青少年体质

    “我才81.2分。”即将在湖北宜昌市七中上高一的张梦娜并不满意自己的体质监测综合评定成绩。这是近日在湖北宜昌举行的2015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期间,作为志愿者的张梦娜第一次借此机会进行体质监测。跳了8年拉丁舞的她一直觉得自己胖,总希望能够再瘦一些,而体质监测的结果却显示她有些偏瘦了。手中拿着监测结果报告,认真听着专家开出的“运动处方”,张梦娜有了新收获。

青少年体质止跌回升

    在2015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开幕前一天,集中反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进展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发布。书中涉及的青少年体质情况介绍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书中提及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后,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连续上升趋势。根据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以及2012年、2013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抽测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发育水平增幅明显;从2005年开始,青少年肺活量指标逐年稳步上升,遏制了自1985年持续下降20年的状况;身体素质持续下降一直是“顽症”,各项指标有升有降,速度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爆发力素质出现好转,力量耐力下降速度减缓等。与此同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但已出现下降的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
    在阳光体育大会现场与青少年们积极互动,分享运动快乐的“飞人”刘翔很感慨。他说,现在孩子们平时学习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自己的侄子、侄女平时除了上课还要参加课外班补课,只有周末有时间和家长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刘翔也号召青少年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他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科学健身,塑造健康的体魄。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都想要赢。你们一定要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努力,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要加油!”

体育教育医疗三结合

    青少年体质的提升离不开运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连世透露,今年1月至4月,体科所受体育总局委托,在全国31个省区市、1263个县镇街道开展了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对53401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了面对面的访问。访问情况包括儿童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现状、体育锻炼的场所设施和使用情况、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困难等。
    冯连世说,初步调研数据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都能进行日常体育锻炼,在校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非在校生比例。儿童青少年喜欢的运动项目中体育游戏、篮球、长跑所占比例最高,踢毽、跳绳、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游泳、健美操、轮滑的参与度也相对较高。健身主要活动场所为学校,社会上的主要健身场所为室外健身场地、健身路径、篮球和足球场地。这些数据表明,公共体育锻炼服务体系建设、青少年对科学健身的认识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副调研员郭建军一直十分关注青少年健康,他迫切地希望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郭建军说,青少年体育指导应该是体育、教育、医疗三结合的。没有医学,体育活动的健康效果无法保证;没有教育,体育活动的指导没有推广对象。体教医三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青少年体育有效锻炼、可持续终身锻炼的问题。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