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打造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近几年,济南体育事业突飞猛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高畅、辛鑫、杨哲、李越宏、张磊、张淼、谢杰琼、田真光、孟凡旭、楚汉、薛长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济南优秀体育新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不断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崭露头角,绽放出炫彩夺目的光芒。

走体教结合之路  挖掘人才培养潜力

    济南在短短几年时间涌现出如此之多的体育人才,有着内在的必然性。这些年,济南市体育局确定了“出精品、出尖子”的体育人才培养战略,树立“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成绩”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竞赛体系建设、竞技体育管理、业余训练保障、优秀运动员跟踪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济南市体运动学校、济南市皇亭竞技体校、济南市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济南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和济南市小球运动管理中心承担了全市23个奥运项目的训练和参赛工作,是体育人才的摇篮。其中,济南市体育运动学和济南市皇亭竞技体校则是兼具文化教学任务的训练单位,多年来始终坚持“加强体教结合、回归学校本质”的办学方针,探索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日常办学行为、扩大初中学段规模、改革创新课程设置、学训一体共同提高”的发展道路,既向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后备人才,又向高等院校输送了许多优质学生,实现了运动成绩和文化教学的双丰收。
    上世纪80年代,济南成立了济南市皇亭体育小学和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两所体教结合试点学校,由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联合办学。学校坚持“学训并重铸根基,面向奥运育人才”的办学宗旨,教师的工资、职称评定、人事关系等由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与普通教育类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文化课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由市体育局向市教育局提出用人计划,市教育局进行选派。文化考试由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与同级普通学校统一进行。这样,学校自成立伊始,就从体制上确立了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特长生并不普及的时代,学校迈出了体教结合稚嫩却又坚实的第一步,迄今已经走过30年的风雨路程,也为济南的体育事业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走科学发展之路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面对竞技体育领域的竞争压力,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发展自己。这些年,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与济南市皇亭竞技体校投入了大量资金更新训练设施和器材,训练设备建设达到了国家级水平。除了硬件设施,两所体校在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完善教练员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激发了教练员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十分注意发挥科研队伍的力量,配备专业科研器材,加强运动员形态机能、生理生化等指标的监控,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目前,这两所体校的高级教练员已达24人,中级教练员达30人,初级教练员达41人。
    同时,这两所体校通过教育局选聘了大批优秀的文化课教师,教师队伍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98%以上的教师毕业于正规全日制教育院校,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两所体校目前都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至今,已连续三个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也多次被各级各类上级机关评为先进单位。

走人本教育之路  增强人才培养活力

    多年来,这两所体校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体育人才。
    济南市皇亭竞技体校是济南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体育小学,严格按照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主课时不少于普通小学。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则紧紧围绕“为国家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为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体育生源”的办学宗旨,规范课程设置,创新课程体系。学校初中部开齐开全了所有文化课程,使学生能够和普通中学学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升入其他高中学校。学校中专部除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解剖、生理、保健、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理论课以及裁判法、武术等专业实践课,在提高学生基础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专业文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员责任捆绑制度,把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与教练员的利益挂钩,把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文化课教师的利益挂钩,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辛勤的耕耘终会迎来丰收的时刻。2011年至2014年,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有155名毕业生顺利通过高考,被各大院校录取。仅2014年,学校就有62名学生被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录取。同时,学校还积极对外开展交流,与多个单位联手,成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和就业拓宽了渠道。

(席双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