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秋乏”有妙招:锻炼去乏更为强身

    秋季,人体面临温度、环境的较大变化,体育锻炼能否让人在这种变化中更加舒适些?为此,记者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张漓。
    对于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张漓认为这种从节气角度讲的人体生理反应有着一定的背景: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这是一种根据植物生长变动而引起的人体感觉,这种现象也是人体在环境变化下的主动调节、休息。但进入现代社会,尤其在进入了城市文明后,目前的城里人尤其白领阶层,对“春困秋乏”的感觉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尤其在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已经差不多甚至同质化的条件下,无论春夏秋冬,人体所处的室内环境温度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因此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生理反应。
    张漓认为,在过去,温度下降会带来人体活动能力的下降,而即使从“节省食物”的角度讲,少活动、多休息也是必要的。所以过去人们常说“贴秋膘”,其实也是为了应对寒冷的冬天。但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现在,“贴秋膘”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除了对于那些特别瘦的人需要增加一些脂肪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脂肪应该都不是太受欢迎。
    虽然”秋乏”这种现象的环境基础并没有那么强烈,但张漓说,从锻炼的角度讲,秋季从事运动健身还是需要注意室外温度的下降对于呼吸道的不利影响,尤其对于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和中老年人群,要特别注意由于室外温度的下降导致的着凉、呼吸道疾病等。
    他建议,秋季在室外锻炼一定要注意做好热身活动,热身的意义在温差比较大的环境变化中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是温度下降后人身体的韧带、肌肉弹性会下降,容易受伤,热身可以恢复韧带、肌肉的弹性,减少受伤概率。张漓说,秋季锻炼的热身要长一些,至少要10分钟以上,热身动作的强度也要稍微高一些,例如可以做一些俯卧撑、引体向上,让肌肉充分热起来。除了肌肉、韧带,充分热身也会让自己的心肺对外界冷空气的免疫力增强,减少呛风的概率。
    张漓说,秋季户外锻炼要避免强度比较大的运动,因为强度大的运动必然会导致吸入更多的“冷”空气,一冷一热对肺部、心血管的刺激都不是太好。在北方地区,诸如打羽毛球、打篮球这些比较剧烈的运动最好能在室内进行。而在运动结束之后,一定要注意保暖,最好是将汗擦干后穿上保暖的衣服,让身体温度慢慢地下降到正常。他建议在秋季可以做一些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活动一下自己的心肺,运动强度则控制在心跳保持在110-140之间,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脏功能,延长寿命。而寒冷季节也最好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因为在冷的环境下动物油流动性较差,容易形成固体,减少人体供氧能力。
    至于说适合秋季的锻炼方法,张漓认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定是在秋季的运动项目,主要还是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身体的状况选择,只要注意运动量适中,以锻炼为主要目的就行。而如果要参加一个诸如马拉松这样高强度的比赛,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