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健身】路跑赛事多服务需要软实力

    几天前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开启了2016年国内大型、国际性马拉松赛事的序幕。不知不觉中,跑马成了一种时尚。朋友圈里、饭桌上,都少不了跑马。谁要是跑过半马、全马,那绝对是圈子里的“牛人”,大家伙立马点赞。
    马拉松、路跑赛事数量在中国正快速增长。宣传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等等,办马拉松的好处多多,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办马拉松、办路跑活动的大军。2014年,51场马拉松赛事;2015年,超130场;2016年,专家预计约200场。我们在感叹国内赛事火爆的同时也看到这与马拉松大国美国依旧有着距离。美国共有1000余场注册马拉松比赛,各类马拉松赛事上万场,跑全马的约有55万人,跑半马的约220万人。目前国内跑全马的人数在五六万,跑半马的大约11万至12万人。当然以目前国内马拉松的火爆程度来看,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快速增长。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业余选手参与跑马,越来越多的“菜鸟”为赢得朋友圈点赞而跑马。让人不愿看到的是,跑马猝死等新闻不绝于耳。人们将跑马当作时尚,盲目最赶潮流,错将跑马当儿戏。与跑马火速成为健身者新宠不相协调的是赛事服务未能同步提升。从关键的医疗、安保服务,到不可或缺的补给服务,再到如今恐怕要在一些城市马拉松服务中需要升级到更为重要地位的气象服务等等。几年前北京马拉松的“尿红墙”事件,让组委会增加了移动厕所的数量,还在官网上贴心奉送了“如厕攻略”。然而,不仅是厕所数量问题需要解决,国内的马拉松赛事还面临着急救车、心脏除颤器、补给站等不足的问题,诸多至关重要的服务细节尚需被关注以及提升。
    一方面,跑者需要拥有正确的跑马意识,科学的健身诉求以及对自身身体条件的准确认知。另一方面,马拉松赛事组织方等应尽快提升服务质量,从硬件到软件等各方面达到跑者所需,进而孕育中国的马拉松文化。

(薪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