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筝艺人钱永安——心系技艺永流传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踏青赏景放风筝是一件美事,也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会放风筝的人不稀奇,会制作风筝的人却并不多,在京杭大运河边的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内就有这么一位老艺人——钱永安,他就有一手制作风筝的绝活。
    记者慕名来到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馆内成列着长80米的龙形风筝,迎接着八方来客,钱永安忙碌地制作着,周围铺满了各种材料。
    他一边仔细调整着风筝骨架,一边缓缓叙述道:“我出生于1947年,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平板电脑、手机、各种模型……那个年代的孩子没有这些高科技的玩具,最多也就是甩甩洋片、打打弹珠,丢丢沙包之类的。”钱永安娴熟地将风筝线在骨架上打结,继续说:“那时候生活很艰苦,能买得起风筝的家庭算是有钱了,穷人家的孩子都是看看人家买来的风筝长什么模样,自己回家照葫芦画瓢,拿点废旧报纸,捡点竹棍,再回家扯点线,三五个小伙伴围在一起动手制作风筝,只要这风筝能放飞就高兴得不得了。”
    钱永安的童年印象里,有清风拂面的田野,有奔跑过后留下的脚印,有平衡不好忽高忽低放飞的风筝,亦有手中时松时紧的牵引线。
    退休后,钱永安重拾做风筝的手艺,他也时常和风筝爱好者相聚在西湖边的锦带桥处放风筝、交流切磋技巧,也曾结伴去山东、四川、江苏等多地参加风筝比赛。他告诉记者,杭州风筝圈子并不大,提到“老钱”,说的就是他了。
    “爷爷,请你帮我修一下风筝。”一个小姑娘手上提着一个断了骨架的微型风筝过来,稚气的童声打断了钱永安的叙述,只见他慈祥地接过风筝,推了推老花眼镜,修补起来。
    直到完全修补好,送走充满感激的小姑娘,钱永安继续和记者聊起来。“去年开始入驻到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并不指望在这赚多少钱,主要是自己玩玩的同时还能把手艺教给小朋友。”
    每天下午从馆里回家,吃完晚饭,钱永安还会沉浸在风筝制作的工序中,“做骨架的竹子要放上三年,确保干燥,模板都是我亲手设计打样的,吃风力、承受面积,我都会反复测试并精密计算,像这种微型风筝,我都是采用拷边的真丝布料制作,别看它才十几厘米,能飞到20米、30米、甚至50米高。”说到自己的手艺,钱永安言语间充满自豪。
    到了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他这儿学作风筝,钱永安乐在心里,他感慨道:“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来体验学习制作,风筝作为中华国粹,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代代被传承下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