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体育局 开创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近两年,天津市体育局结合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加大了青少年体育改革的力度,创新管理体制,出台新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有力推动了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基本构建起青少年训练体系,促进了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深化改革,强化顶层设计。据统计2014年,天津市能够系统开展青少年训练的业余体校仅为8个、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仅为3419人,五个区县停办了业余体校。近两年,面对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重新审视青少体育的重要意义,再次确立了青少年体育在推动天津体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5年3月天津市政府转发了《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市体育局与市教委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区县青少业余体校管理办法》、《开展青少年体育8421工程的通知》等8个配套的规章制度。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天津市政府将发展青少年体育纳入到协同推进《全运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创新模式,构建青训新体系。2015年3月,天津市体育局、市教委共同下发《我市建立“8421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的实施办法》,全面启动青少年训练的“8421工程”。“8421工程”是依托每个区县体育基础较好的8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1所体校,构成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基本框架。目前天津已有213所小学、118所初中、43所高中,形成了“8421工程”布局规模,完善了小学、中学、高中、体校“一条龙”训练模式。构建“8421工程”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人才重点校、业余体校等青少年体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整体,为培养体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市体育局制定了《天津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管理办法》。目前已创建命名了73个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同年市体育局下发实施了《关于规范天津市区县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建设的办法》,从场地设施、经费保障、项目设置、训练竞赛、教育科研、教练员配备、组织管理及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对业余体校的建设做出了政策规定。经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天津青少年业余体校建设普遍有了显著变化,总体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与此同时,组建了天津市体育职业学院,形成了从小学、中学、高中、业余体校、高职学院青少年运动员学习训练“一条龙”体系,为体育人才点亮“出口明灯”提供重要保障。
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年来,加大全市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市体育局与天津体育学院合作,联合举办了青少年训练师资培训班,培训周期为一个学期,共有来自业余体校、青训基地、“8421工程”学校、体育传统校的教练员及体育教师等150人参加了第一期培训。市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了各运动项目的短期培训班。全市各区县围绕构建“8421工程”举办了辅导班、培训班。为促进校园足球的开展,邀请巴西青少年足球训练专家来津讲学,全市各区县150余名足球教练员与国际专家面对面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
建立青训竞赛体系。一年来,共组织青少年28个大项的47场赛事,参赛运动员超过14000人。举办了寒暑假期足、篮、排等23个专业项目、862人参加的训练营活动。通过专项素质、运动技能、机能测试,发现具有潜能的运动员193名,市体校录取新生202人。同时组队参加全国各项目青少年锦标赛,获得22枚金牌、34枚银牌、3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今年全市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达到19458人。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近两年,天津每年投入青少年体育工作经费1亿多元。其中投入业余体校规范化建设的部分,达到标准的业余体校获得一次性拨款200万元;投入“训练基地”建设方面,每个基地每年25万元,区县“8421工程”布局学校,每个区县80万元;投入竞赛、参赛、培训费800余万元。加大对区县青少年体育的经费投入,调动区县和有关单位的积极性,极大改善了青训的基础条件,为青少年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