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中心把握有限资源培养体操后备人才
中国体操队从1984年参加奥运会至今,保持着届届有金牌的战绩,这得益于几代体操人对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和扎实的基础培训。体操中心的三个奥运项目体操、艺术体操、蹦床,社会影响力小,群众基础差,人才资源匮乏,目前全国统计注册人员也就一万人左右。如何把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培养成材,始终保持竞技体育高水平,一直是体操中心在研究课题。
一是落实后备人才建设,调动全国从业者的积极性。结合《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落实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体操、蹦床项目都推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调动全国从业者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竞争环境。二是精心组织,抓好基础阶段的规范性。结合梯队建设,精心组织训练营、夏(冬)令营活动。重点抓基础动作的规范性和基本难度动作的先进性。每次活动均有国家队主(总)教练和奥运冠军教练授课,讲解技术和最前沿的信息。三是突出少年儿童时期教学的兴趣性。全面推广、执行《全国少年儿童训练教学大纲》。以培养兴趣,发现人才为着力点,提高少年儿童的专项体操意识。四是积极探索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新体制的创新性。中心向省、市体操中心下发了《关于加强体操后备人才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抓体操后备人才的思路,明确了“四级体制”的新体操发展模式。第一级是竞技体操国家队,第二级是地方省队,第三级是省体操学校和快乐体操俱乐部,第四级是校园体操。
多年来,中心不断更新训练理念,帮助教练员逐渐从“吃苦、耐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全力倡导“快乐、宽松”的教学方式,保护运动员的个性成长。
同时根据国家队容量有限、地方队缺少竞争平台的状况,打破了原来传统国家队的模式,将国家体操二线队伍的培养和竞争,扩大到全国,通过大集训的方式,发现优秀人才,组成后备梯队,重点进行培养,密切跟踪发展,提高成才效益。突出奖励机制,对参加集训的优秀队员和教练员颁发国家青少年优秀体操后备人才梯队证书,激发他们训练的热情。国家蹦床队则推出积分制的方式组建国家队。简单清晰的选拔条件和积分制度,充分调动了全国的积极性。此外,与武汉体育学院建立“结对关系”,组建科学训练专家组,借鉴国家队复合型团队模式,群策群力提升训练水平。
推广快乐体操,创建新的体操人才平台。快乐体操将体能锻炼、音乐、舞蹈和形体训练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训练方法让孩子们在娱乐中锻炼,达到提升智力、增强体质、塑造形体和培养优雅气质的目的。快乐体操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和娱乐性,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锻炼过程具有娱乐性和自觉性,锻炼器材具有安全性和多彩性,这都与孩子的天性相吻合。
以快乐体操作为抓手,建立起新的体制结构,整个中国体操这盘棋就活了,上可以通到竞技体育、国家队的层面,下可以连接校园,快乐体操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大平台。这就是体制的创新,是属于未来的体制,是真正实现体教结合的体制。
“快乐体操”的普及和推广更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推行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6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人口最大的年龄群体之一,这些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二是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纵深发展。快乐体操的全面推开,面向的是一个1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将给场地、服装、器材、设备、相关从业人员等诸多方面带来巨大商机。三是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操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培养的是运动员最基本的运动技能,这些技能是青少年将来从事其他项目的基础。四是有利于体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可以在参与快乐体操的孩子里,选拔出那些有体操天赋、适合练习体操的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