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荣:让青少年赛事发挥武术作用价值

  2016年全国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国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武术项目青少年比赛必须明确赛事目的,要理顺训练竞赛体系,让青少年赛事真正发挥武术的作用价值。   

理顺训练竞赛体系
   

  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青少司后,总局武管中心较早响应成立了青少部,并将青少年年龄段的赛事划分给青少部,经过几年实践,今年对此做了一些调整。
    陈国荣表示,这次调整主要是出于两方面,除了与上级部门相适应外,主要是训练竞赛体系建设的要求。他说,每支队伍的基本建设都会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在过去的体系中,由两个部门做运动队的竞赛会产生一定的脱节,而实际上,各省市队伍的训练竞赛都是在一个体系内,青少年选手一般也都是专业队的二、三线选手。过去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训练、竞赛、裁判体系等各方面都不是很顺,对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训练竞赛的管理也都不是很有利,需要重新理顺。
    陈国荣说,今年总局武管中心将召开全国的训练竞赛工作会,这个会已经有10多年没有开过了。他认为,训练竞赛目前还是武术的核心,必须要抓,因为在我们目前的专业体制架构下,必须要让各个省市专业队明确项目发展的技术方向、训练方法、训练目标,而且这些都要和申奥、入奥的整体要求相适应。
    他认为,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从体制机制开始,明确武术项目的技术方向,进一步发现训练方法、内容、手段、对专业队、行业队伍的管理、武术实际作用价值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如果这些关系不理顺的话,队伍会比较盲目,虽然也在训练,但并不能全面发挥武术的作用价值。   

探寻青少年训练竞赛问题
   

  陈国荣说,本次比赛的水平总体还是正常的,但各队对比赛的目的性不强,对为什么举办这个赛事、希望达到什么目的还没有深入的思考。他指出,其实我们希望通过青少年赛事,检验青少年队伍的情况,发挥青少年运动员更大的作用,通过比赛让运动员的信心更足,有上升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不过,通过比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陈国荣说,赛事第一天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集体基本功项目上,本来只是考察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能力,但运动队却在队形变化等表演元素上下了很多功夫,如果是表演可能没有问题,但作为比赛则明显不对。他说,在这次赛事期间的教练员研讨会上大家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今后也会进一步改进和规范。
    除此以外,陈国荣指出,目前A(16-18周岁)组、C(7-12周岁)组运动员的水平都不错,其中A组中有的选手已经能进入成年赛的前12名。但B(13-15周岁)组的运动员却明显偏弱,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这3个年龄组应该是一个逻辑上升的关系,B组选手的功架、力量等各方面表现都应该比C组更好。
    他指出,这种不同年龄段运动员水平的脱节现象需要我们去探寻原因,到底是体制、机制原因,还是重视程度问题,或者还是我们竞赛套路设计有问题,运动员练不出来或根本没练,只能临时练了参加比赛,必须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陈国荣说,目前广东、福建等几支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非常不错,人才储备相当厚实。但也有些队伍和年轻教练的重点还是放在了成年队上,不明白青少年训练竞赛的任务、责任是什么,这样的做法很可能让一支队伍出现断层。

发挥青少年的作用价值
   

  陈国荣指出,武术功能价值巨大,它的教化作用、尚武精神的培养都需要具体的人去推动。我们举办各种专业武术赛事,目的并不仅仅是检验一支队伍的水平,同时也要服务社会,让群众看到我们的比赛、了解武术运动的状况、各级别运动员的真实水平。这样才是真正发挥了武术的作用价值,也符合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他说,目前总局武管中心不光在成年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深入基层服务全民健身,在青少年比赛中也有这样的要求。青少年运动员下基层,就是希望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因为他们在同龄人中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更大。而作为对武术“六进”中“进校园”的支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这支队伍的作用。
    陈国荣说,武术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建设需要我们顶层设计、加强引导,同时也要契合社会转型和改革的需要。他说,我们要让各省市知道,武术工作的重点不能仅仅放在全运会、全国比赛上,还要做好本省内的推广、将各线梯队建得更加厚重。只有各方达成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武术项目的发展,也有利于武术功能、价值的发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