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术——新规则让散打比赛更具变数
2016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本届赛事仲裁委员会主任朱瑞琪表示,散打项目规则的最新调整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让比赛激烈精彩的同时也更具变数。
突出散打特点
他介绍,过去“使用摔法淡化两秒”的判罚产生了一个现象:有时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摔法时来回纠缠过多,有时最长耗时达40多秒,而实际上一局比赛也就2分钟。“一个摔跤占用这么长时间,不仅与散打项目‘踢、打、摔’均衡发展的目标背离,在观众看来似乎也成了‘摔跤’比赛了,这对散打项目的发展是不利的,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它在搏击类项目中边缘化。”
朱瑞琪说,对抗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抗激烈、永不言败、猛追猛打,比赛中的士气、精神特别能鼓舞人心。在众多搏击类项目中,散打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一些让观众困惑的地方。他认为,在目前社会上搏击类项目越来越多并广受市场认可的情况下,武术散打项目一定要想办法转变观众对这个项目的一些不好的看法。
朱瑞琪介绍,近一年多来,国内武术散打界先后两次讨论了散打项目的规则,重点是想实现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接轨,解决比赛中搂抱过多、先后倒地不得分、使用摔法时淡化两秒等诸多问题。
他说,散打项目“踢打摔”全面发展的特点不能放弃,所以我们要首先解决场上裁判在两秒和消极搂抱判罚上的问题。这次比赛中,运动员在相互抱起来两秒没有见“跤”,或者虽然见到“跤”但双方是在僵持中、两秒内不会见到结果时,裁判就会喊停,这样就有效控制了消极搂抱的现象。
朱瑞琪说,在散打比赛中,“消极搂抱”也是一种战术,运动员希望通过它缓冲体力、消磨时间,但这种现象过多将导致比赛中激烈的踢、打动作越来越少,所以希望通过对“两秒”和“消极搂抱”的判罚,鼓励运动员通过踢打动作得分。
引导项目发展
朱瑞琪说,目前的裁判打分都公布在现场屏幕上,教练员看得清清楚楚,哪个动作裁判员给分了他心里都知道。他认为,裁判一定要以自己在场上执裁的动作、判罚来引导、规范这个项目的发展,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嘴,宣传规则的特点、裁判的尺度,告诉运动队教练,让他们在训练中加以应用。同时他也建议管理部门今后将两秒、消极搂抱等判罚范例做成视频文件下发到运动队,让他们更加熟悉规则尺度。
从这次赛事看,比赛中搂抱减少了、快摔加强了、踢打突出了。朱瑞琪认为,这些对教练员的信号是很明确的,从他们的现场指挥看,很多人也理解了新规则的精神。
由于规则是新实施的,在执裁时裁判也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朱瑞琪指出,比赛中裁判员该给分时没给分、甚至给反的个别情况也有,特别是在运动员激烈的来回时,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裁判培训中指出来并加以改进。
比赛更激烈好看
而鼓励踢打、快摔也让比赛具有更多的变数,他说,过去场上有3、4分的优势时,可以说领先方基本进了保险箱,教练也会在场上鼓励他躲避、消磨时间。但新规则下,3、4分的差距可能通过几个连续进攻就能弥补,领先方不能掉以轻心、落后方也还大有希望,这让比赛更加激烈好看了。
朱瑞琪认为,运动队教练是比较讲“实惠”的,裁判的给分方向必然会鼓励他们在训练中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由于明年是全运会年,从本次赛事上各队肯定会获得不少对新规则的更深认识,进而指导、强化未来的训练比赛。
他说,从本次锦标赛看,各运动队的实力有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这次北京队、福建队、江西队、湖北队都有选手表现抢眼、进入决赛,但它们对传统强队河南队、山东队的冲击能否持续还要进一步观察。因为传统强队如河南队等早通过各种形式,形成了强大的散打阵容和梯队。
朱瑞琪说,对抗项目如果没有相同质量、相匹配的竞争对手进行日常训练,运动员的水平很难提高。目前有些比较弱的队伍中,一个级别特别是大级别项目也就1、2名运动员,队伍小、经费投入少,也就缺乏高质量的实战训练,队伍水平提高必然困难些,这也是造成目前各运动队发展不太均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