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小汤山镇文化广场丰富百姓生活

  随着北京的气温日渐升高,外出踏青郊游、锻炼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文化广场上,三五成群的健身者们演绎着一幅幅生动的健身画面。灯光篮球场下是活力十足的小伙子们在奋力拼抢,广场上是热情似火的舞者跳着动感十足的广场舞,乒乓球台前是友好切磋的对手和朋友,健身路径成了孩子们的健身天地。72岁的李大爷正带着5岁的小外孙女在健身路径上玩。李大爷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要带着小外孙女过来玩一玩。从他家走到广场,只需要10分钟。外孙女很喜欢在各种健身器械上玩,一边陪着小外孙女玩,自己也一边健身了。“原来没有这个广场的时候,也没有像样儿的健身场地,现在能有这样好的地方健身,我很满足。”李大爷很感慨。

便民利民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建成于2001年的小汤山文化广场位于小汤山镇中心街北侧。总占地面积110亩的广场,绿地面积占40%,健身设施场地面积5000平方米,含有一个灯光篮球场、5张乒乓球台、健身路径60件。当年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的文化广场,在昌平区镇级文化广场中是首屈一指的,也被誉为小汤山小城镇建设的点睛之笔。
    小汤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学平介绍说,文化广场带动了周边四五个村、一两万名村民的参与健身。到了夏天,广场的利用率非常高,每天能达到1500人次以上来健身,每年约有近20万人次在文化广场健身锻炼。然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已跟不上居民健身需求的快速增长。此前广场中的喷泉池美观有余,却不够实用。于是喷泉池被改造成为百姓健身的舞池。广场的不断升级改造,为的就是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近几年,文化广场上还举办了各类大型文体活动。2003年7月,举办了庆祝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大型庆祝活动,2004年3月举办了全国“体育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等。如今,文化广场不仅是全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场所,也是全镇群众性文体活动和群众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好去处。依托广场的便利条件,拔河、秧歌、乒乓球、太极拳、健身气功、排舞、广场舞等都成为小汤山镇开展的品牌和特色项目。
    从2001年起,小汤山镇在各村建设了文化广场,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目前全镇28个村、社区建有健身广场,并在镇卫生院建立了体质测试站。区、镇政府每年还投入20余万元,支持举办各种群众性文体比赛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原来我们还要刻意组织健身活动,现在早就不用了,已经变引导为指导百姓自主举办健身活动和比赛,我们已经退到‘幕后’,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现在健身的人多了,吵架的人都少了,镇上更和谐了。”吴学平感受到了体育所带来的变化。

树典型  促发展
   

  “早在2001年便建设了这样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条件好、功能较为齐全的文化广场,说明镇政府很有眼光。”北京昌平区体育局副局长杜新朝评价道,小汤山镇属于小城镇试点,在城市建设中有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需求。从设施建设,到组织活动,都体现了小汤山镇政府领导对文化体育发展的重视。
    杜新朝介绍说,推出像小汤山文化广场这样的体育场地设施品牌,就是为了树立典型,在挖掘品牌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满足百姓需求,让体育设施更好地发挥作用。“十二五”时期,昌平区围绕全民健身路径新建、更新,以及球类专项场地建设展开,每年将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1497万元用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更新等。2007年,实现了全区健身路径全覆盖。全民健身路径总数达到近570套,平均每千人就拥有一处全民健身路径。同时在大型社区、公园建设30余片各类球类专项场地,满足百姓多元的健身需求。
    不断提升体育设施建设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百姓是昌平体育人的目标。“我们要为百姓做些实事,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杜新朝说,“十三五”时期,昌平区将继续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继续新建和更新全民健身路径,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中型全民健身中心,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建设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专项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一刻钟健身服务圈”的健身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以“三大球”、冰雪项目等为主的专项场地以及健身步道建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