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创新机制

  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是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流的硬件条件和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则让人印象深刻。宁波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开设了武术、散打、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共7个项目,300名学生覆盖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在这里,学训并重,到了高三训练要“让路”给文化课的。这些年来,市二少体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2002年开始,宁波市体育局对业余训练布局进行了调整,并将体教结合作为突破口。为此,宁波市体育局、市二少体与鄞州区政府达成合作共识,市二少体与浙江省重点中学鄞江中学签订了体教结合的合作协议,从此开启了市二少体的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经过十余年的积极探索,宁波体教结合积累了诸多办学经验。

转变观念是关键
   

  市二少体的校长吴承军说,转变办学理念是关键。特色办学是鄞江中学的办学理念,以体育与美术特色为引领,奠定了两校合作的基础。确立了“育人育才,人人是才”的办学理念,读训并重,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基点。
    吴承军介绍说,依托鄞江中学的教学资源,建立了“校中校”的合作模式。即学校的文化教学,包括师资、教学场馆和设施、教学经费、教师培训等由鄞江中学负责。学校教学经费纳入了鄞州区教育局的年度预算。学校的业余训练,包括训练场地和设施、训练竞赛、经费等由二少体负责。同时优化了学校管理机制。鄞江中学的一名副校长兼任市二少体的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学校的校务委员会,由鄞州区政府、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区体育局、鄞江镇及两所学校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在学校的入学、日常管理、考评等方面,也体现了对于学生文化课成绩的重视。提高进校门槛,新生录取时不仅对运动成绩有要求,还有了文化成绩的“门槛”。提高了文化教师的话语权,文化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决定学生的去留。高考升学指标纳入到教练员的年度输送考核和高考奖励办法中。“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练员和文化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金牌和高考都要抓的氛围。”吴承军说。

互惠共赢的体教结合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市二少体与鄞江中学体教结合之路越走越宽,结出累累硕果。如今,宁波市重竞技运动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宁波已从位居全省第二集团跻身全省前列,在近四届省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数量不断增多。
    “体教结合让学校的升学率和就业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吴承军用数据进行了说明。他介绍说,我校初中毕业生超过90%升入了鄞江中学或被输送到优秀运动队。高考录取率也从四年前的平均录取率55.9%上升到2013年的83.3%。在2015年的高考中,参加考试的11名学生全部被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100%。这些年来,共有82名学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等院校。51名学生被输送到以省体工队为主的优秀运动队。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学校柔道、拳击、武术、散打项目的教练参与到鄞江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制定,编制符合青少年身体特点的专线训练教案。目前在鄞江中学开设了特色体育选修课,每周一节的特色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已有超过400名学生积极参与。“这一做法让体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也强化了鄞江中学的体育办学特色。这也是项目进学校推广普及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吴承军说。此外,依托鄞江中学德育教研室的资源,学校编制了德育读本,定期组织德育课程和考试,并制定了一套学生德育评估体系,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