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玩龙舟,你就要被时代的小船掀翻了

  商业STYLE——产业链搭建完整,商业价值开发良好的赛事
  随着这六年中华龙舟大赛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竞赛体系,参赛规程到奖金设置,俱乐部运行都不断完备。赛制组委会每年都制定完善《龙舟竞赛规则》,以及俱乐部的准入制度和注册办法,要求队伍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绩才能报名,同时联赛准入机制已经逐步完善,而作为参赛的主体——各参赛俱乐部的运作,也越来越规范化,甚至挖来了皮划艇的专业选手加盟转型。
  广东顺德,以前的龙舟队队员都是“兼职”参加比赛,如今俱乐部有24名签约队员,他们一周至少训练6天,成了专业的龙舟运动员,每月能领到4000多元的工资。俱乐部每年能获得区政府100万元的经费,还可以从赞助商那里拿到近500万元的赞助。为了推动当地群众参与龙舟活动,他们前几年捐出了100万元的龙舟器材,组织乐从镇的24个村居进行龙舟比赛。而比赛中表现出色的村民,可纳入他们的俱乐部梯队,后备人才的问题也解决了。
  中华龙舟大赛六年,先后有3-5支俱乐部实现了职业化,其他也多为半职业化的精英。在如今我国经济的大形势下,职业化道路是各龙舟队想要维持生命力的必经之路。有一个现象也体现了职业化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俱乐部中出现了原皮划艇运动员的身影。与之相对的,是俱乐部管理与训练方式的逐渐完善,包括起航桨、途中桨、换气时机,冲刺桨的距离等,比赛划桨技术、桨频与划距的关系及对船速影响,在不断向高速度、激烈对抗发展的同时,战术的形成与运用也有力地体现出精炼化、智谋化等特征。
  据悉,俱乐部在这个项目投入的科研更加厉害,与之伴随的是职业化水准的水涨船高。在龙舟大赛中,100米直道竞速赛堪称百米飞人大战,比的是队伍爆发力、划桨频率以及战术运用等。在赛事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华龙舟大赛一直保持在41秒左右,但2012年的中华龙舟大赛,顺德龙舟俱乐部创造40秒736的成绩,这几年,中国队的水平普遍保持在39秒左右。
  100米的技术沿革,只是俱乐部求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从200米到500米,从男子到女子,大学生,中国的龙舟俱乐部的成绩正在稳步提高。中华龙舟大赛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竞赛标准,这为风俗各异、形式多样的龙舟运动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除了完善的联赛体系,一个以龙舟大赛为核心的商业模型也日臻成型:
  龙舟器材——龙舟比赛除了对水域有要求,还需要相关设备,比如比赛服,龙舟,舵桨及划桨,水标等。
  龙舟培训——划龙舟可以塑形,减少损伤,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而与水之间的亲近,则更容易塑造人的情操。但龙舟毕竟需要一定的基础,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配合。
  俱乐部——目前不少龙舟俱乐部,就利用互联网+等手段,约学生进行比赛。总有一天,约龙舟赛,将和比一场足球赛一样可行。
  体育旅游——目前龙舟大赛的不少站,多安排在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这也给体育旅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端午节这样的时间节点,进行一些龙舟文化的民俗活动,寄情于天地之间,岂不很美?目前,云南滇池已邀请中华龙舟大赛在此举行,多年来滇池大力度的环境治理,迫切需要一个很好的赛事体系和展示平台来承载。而随着未来国际赛场的拓展,更多国际化的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将陆续出台。实际上,包括加多宝等品牌在内,已经充分利用特殊赛事进行了吉尼斯在内的特色体育营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要说明的是,随着职业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化的发展,龙舟明星经济以及相关旅游等衍生经济的充分发掘,龙舟的商机将更加迸发。而对于众多非奥运会项目来说,龙舟大赛的自我挖掘和世界化,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路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